抗疫展览中的习近平照片(图片来源: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2月23日讯】中共中央宣布,中国要在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中国民运人士王丹表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帝制”。
讲到帝制,中国人总觉得这是制度上的倒退,大逆不道。其实从历史和政治文化来看,帝制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首先,在权力继承方面,帝制是世袭制,即父传子的制度。在指定哪一个王子担任继承人方面,争夺虽然激烈,但都只在宫廷范围内恶斗,并没有牵连到社会,以发动群众的斗争去实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宫斗无论多么血腥,大致不会扰民,不会造成整个社会的灾难。世袭的权力继承,有它的稳定性,因此中国的历代皇朝,由盛至衰,多有两三百年的寿命。
其次,中国的皇帝权力并非没有制衡。汉朝董仲舒提出“尊君”以巩固王朝统治,却也提出“抑君而尊天”,就是说,在君主的绝对权力之上,还有“天”在监察着“君”。所以皇帝称天子,要定期祭天,若遇天灾要视为天谴,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诏以改善施政。“天”是对皇权的制约。皇帝的权力绝对比不上“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无神论的掌绝对权力者。
对帝制皇权的另一制约是儒家的道统。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道统是指儒家读书人“士志于道”。在知识人心目中,道统是与专制权力抗衡的思想源泉。知识人的直言犯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道统,一直平衡着皇权的政统,“使任何专制之主,也知道除了自己的现实权力以外,在教化上,在道理上,另有一种至高无上,而使自己也不能不向之低头的人物存在”。帝制下的文字狱顶多把批评时政的知识人处死,但不会像没有“道统”制约的绝对权力那样把知识人“斗臭”,进行精神和人格的凌辱。
中国历朝皇帝尽管也有荒淫腐败的,但绝大多数不是中国现代宫廷剧所描绘的那样,整天与后宫佳丽胡混。皇帝奉天命而统管国事,必须非常勤奋。皇帝短命多不是因为沉迷酒色,而是过劳。他们的作息有严格的时刻表,以清朝皇帝来说,每天5点起床,先读两小时书;7点上早朝,接见机要大臣,听取报告,交代事务。9点吃早饭,饭后批阅奏折。下午2点用餐,接着批阅奏折,直到晚上9点,必须就寝。每天只吃两餐。雍正皇帝在位13年,留下了1,700多万字的亲笔批录,一年100多万字,平均一天写三、四千字。
皇帝每天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有史官记为起居注。史官据实而录,皇帝没有权力要求史官修改。
除此之外,制约皇权的还有科举制下的官僚体系,特别是御史、谏官的监察。所谓文臣死谏,国之大幸。一代明君唐太宗因从谏如流,故成就历代楷模的贞观之治。有一个县丞,上书激烈批评皇帝,唐太宗有点生气,想以“讪谤”治罪,谏官魏征对唐太宗说:“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唐太宗顿悟,于是下令赏赐这位县丞。
君主制的统治依靠的是荣誉。重荣誉和有制衡的帝制,绝对胜于所有非民选、无制衡的专权体制。当然,历朝帝制均难免衰败,因此,也许世上最稳定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国的君主有权,但绝对不能使用。自13世纪《大宪章》开始实行君主立宪以来,英国六七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内战,是世上政治最稳定的国家。美国的共和体制原本也稳定,但少了君权的荣誉感,遂有点难敌“有钱使得鬼推磨”的外来侵蚀。
((文章由作者授权《看中国》转载自《苹果日报》。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