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0年11月23日讯】永煤债违约、华晨光速破产,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隐约可见。
后果是大批债券被迫取消发行,庞氏债务滚动资金链瞬间绷紧。11月21日,金融委发声严打“逃废债”。
1990年代初期,中国也曾发生过有地方保护主义“逃废债”现象——历史总是最好的老师!
1990年代初的“三角债”、“逃废债”现象是如何产生并解决的呢?
自1949之后,中国社会的工农剪刀差长期存在,利用工农剪刀差剥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将其投入工业,是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的主要驱动。但长期的工农剪刀差造成了供需的严重失衡,众多农村居民劳动剩余产品被剥夺,几乎没有消费能力,大量投资的工业产能无法找到有效需求,严重供过于求,进而造成债务上的困扰。债务上的困扰可以用货币超发将问题延后,但问题的积累却会越来越深!
1988年,为解决长达几十年积累的供需失衡问题,中国进行了价格闯关。然而,物价的快速上涨形成了恐慌心理,刺激居民大量囤货。物价随之失控,社会动荡加剧,价格闯关随之失败。
1988年物价的快速上涨,物价随之失控,社会动荡,导致价格闯关随之失败(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1988年的价格闯关留下了一个难题,深层次的矛盾尚没有得到解决,物价失控现象反而浮出水面。为抑制物价,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收紧。
随着货币收紧,长期以货币超发掩盖的债务问题无法继续进行庞氏滚动,1990年初,“逃废债”和“三角债”现象随之急速增多。其中多有地方政府暗地里以各种手段支持地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根据有关方面测算:“1989年全国工业企业不正常的拖欠大体在四五百亿元左右,至1990年初猛增至2000亿元,而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000多亿元”。
1991年,朱镕基从上海调任中央。1991年6月1日,时任总理李鹏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清理三角债问题,朱镕基开始主持清欠“三角债”,打击“逃废债”!
朱镕基研究后认为,“三角债”、“逃废债”是由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形成的,出现了前清后欠、边清边欠、越欠越多现象,并提出几点意见:1)清理固定资产拖欠。全面铺开的固定资产投资缺口非常严重,大量拖欠资金,是三角债的源头。要压降项目投资。2)治理流动资金,清理库存,缓解资金流动性,效益不佳的企业要压降产能。3)反对和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和纠正“拖欠有理”、“拖欠有利”、“拖欠出效益”的错误思想。金融没有纪律,结算没有秩序,还能搞经济、搞生产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哪有不还钱的道理!(摘自——《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三点就是特别针对地方保护之下的“逃废债”提出警告。
朱镕基清欠“三角债”成果卓著,但从历史发展来看,90年代初“三角债”、“逃废债”现象的最终解决源自:
1)货币放松。1989年的一些事件冲击让中国经济问题恶化,1989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以图缓解问题,货币放松让债务庞氏滚动难度下降。
2)盈利能力提升。1991年以来中国产能得到一定程度消减(朱镕基清理三角债时压降),1991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加快改开进程,中国过剩产能对外输出渠道拓宽,产能(实现压降)与内需(以外需补充)的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缓解,从而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经济管制的大幅放松也让经济效率明显提高,这都提高了企业偿债能力,从而在根本上缓解了“三角债“、“逃废债”现象。但仍制造了大量坏账,1998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率31.38%。
小结:
从90年代的经验来看,“三角债”、“逃废债”现象的的集中爆发(90年翻了4倍,占当时GDP的1/9),源于货币收紧和企业盈利不足(深层原因是长期投资过剩,需求不足)的共同作用。
人穷志短,企业穷了也一样,但凡能借到钱让债务继续滚动,没到最后一刻谁会想去“逃废债”?
金融委打击“逃废债”固然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但从根上解决“逃废债”问题只能是提高企业盈利和放宽货币政策。
1)放宽货币。目前,汇率是放宽货币政策的拦路虎。
2)提高企业盈利。90年代提高企业盈利的驱动因素,无非两点,改革——市场化提升效率,开放——对外输出内需无法消耗的产能。
那么今时今日,这两点是否还有发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