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双方争斗又有爆发的苗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10月28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央行和中国财政部之前就因金融问题将矛盾公开化,中国总理李克强发声才平息。而趁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双方争斗又有爆发的苗头。
中国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在《中国金融》2020年第11期发文称,历史经验表明,财政和中央银行职责边界清晰,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有利于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财政和中央银行的职能边界模糊,甚至财政凌驾于中央银行之上,“大口袋里套小口袋”,就会出现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在财政与中央银行合并成“一个口袋”的极端情形下,中央银行作用实际上无从发挥。
这实际上已经道出中国经济常年存在的问题,中共政府下辖的央行和财政部争斗不断,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10月23日,中国央行就《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防范虚拟货币风险,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制作和发售数字代币。
这实际上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铺平了道路。
并且《意见稿》还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明确写入立法目的,引导金融体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同时,继续坚持央行不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不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10月21日发文认为,今年财政收入目标是21万亿,财政赤字目标是3.67万亿。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提倡量入为出。但对中央政府来说,这种观念在今天就偏于保守了。只要政府债务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就不必过于担心财政赤字的增加。因此央行就应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购买国债。
10月26日,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进行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随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当局对经济的规划势必将左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中国央行和中国财政部的争斗又有爆发的苗头。
今年5月,曾担任过中国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撰文称,“我们的财政政策是否合适,效率如何?中国的银行体系尽管在信贷的公平性上存在问题,但传导机制是正常的。”
她表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就是对财政的支持,也借此吐出基础货币实现信用扩张并创造货币。之所以中央银行不直接购买一级市场的国债,是希望对政府财政有一个市场约束。
事实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讨论一直是学界议论的热点话题,除了学术讨论外,也难掩背后的金融部门之争。
吴晓灵的一个视频也曾在网络上流传,她表示,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定位和关系争论不断,其实很多事情央行是明白的,但操作中受到掣肘。
此前,原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
随后有财政官员发文表示,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并且讽刺央行没能管理好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
央行和财政部争斗愈演愈烈,使得李克强主持会议,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暂时平息了两大金融部门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