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中国的“新中产”为何爱借钱?(图)

作者:薛洪言 发表:2019-12-02 07: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9年12月2日讯】年轻人越来越习惯借钱,习惯地理所当然;人们痛惜年轻人爱借钱,也痛惜地理所当然。人们讲,是消费主义误导了年轻人,是网络贷款毁坏了年轻人。可年轻人,因为年轻,就这么容易被误导、被毁坏吗?如果年轻人是被误导了、被毁坏了,是否监管强力纠偏后,消费金融行业的美好前景就要歇菜了?

中国号称有4亿中产,4亿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两个4亿,是中国之所以为经济大国的最大底气,更是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根本依托。新中产、年轻人为何爱借钱?在刻板印象里,我们归结为冲动和不理性,但这只是一种想当然,年轻并不是鲁莽的代名词。我们要发掘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以此来更好地理解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

这代年轻人不一样

借钱的本质是“花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在我们老祖宗的观念里,也可称之为寅吃卯粮。寅吃卯粮,“今年吃明年的粮,明年无粮可吃”,是个负面信号非常强烈的词汇。

传统文化不鼓励寅吃卯粮,自然也不认为借钱消费值得提倡。何以如此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乱、饥荒连绵不断,深深融入我们祖先的记忆里,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最典型的是我们的饮食文化,花鸟鱼虫什么都能搬上餐桌,一块猪肉更是衍生出无数吃法,是闲的吗?是饿的。

我们都知道杜甫有句千古名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死骨”这三个字里,不仅有路旁的饿殍,更有杜甫的幼子,就在同一首诗里,杜甫写道“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对饥饿的恐惧一直在我们文化血液里流淌,于是,越是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越是追求稳定和保障。

想一想,中国的家长为何如此注重教育。不仅自己费尽心力,连孩子也不得休息,千辛万苦、一切都割舍,只为考个好大学。因为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稳定工作,工作稳定了,家长才放心了。一如美国学者傅高义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中总结的:“对城市居民来说,在一个大公司工作带来的安全感,有些类似于土地与地方社区的归属感带给农民的安全感——能够提供他所需要的保障。”

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谁又敢放心大胆地借钱消费、寅吃卯粮呢?

不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供给的持续丰富,总归在一点一滴消减我们的饥饿感、提升我们的安全感。拿70后、80后、90后来说,一代比一代生活富足,一代比一代思想解放,一代比一代敢于直面不确定性。就拿公务员考试来说,70后和80后热衷追逐的国考,到了90后这里,便开始急速降温。数据上看,2014年,也就是最年长的90后硕士毕业的第一年,公务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开始显著下滑。

以考试人数/招录人数来衡量国考热度,2015-2018年,国考热度跌入历史低谷(2019年的回升或与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有关),背后反映了年轻人的心态变化——不再盲目追求保障与安定,更愿意拥抱变化的人生。

这种心态,源于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自信,换个角度看,这种自信也让年轻人敢于把债务扛在肩上。

日益提升的安全感

当然,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自信背后是日益提升的安全感。

一是长达几十年的经济持续高增长,消解了年轻人的物质焦虑。童年时期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体验,让90后对物质和享受有了不同的感受。同时,伴随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经济持续高增长,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对社会的认同感。新一代年轻人对周遭和未来均充满自信,对物质的忧虑几近消失。

人类是个奇怪的生物,不会满足,衣食无忧后,便开始追问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当然不止于囤积财富,此时,勤勉工作、储蓄理财等生存模式下的优点不再被奉为圭臬,年轻人开始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开始追逐多样人生。

当年轻人可以轻松看待物质、看待收入和储蓄时,也自然可以轻松看待借贷。借贷不再是未来某日终将把人压垮的洪水猛兽,只不过是能更好地满足当下需求的金融工具。70后、80后畏惧触碰的工具,到了这一代手里,已经不是问题,需要用时,用就是了。

二是成功路径日益多元化,年轻人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经济快速增长,行业加速更迭,新模式、新产业层出不穷,阶层跃迁路径日益多元化。年轻人依旧渴望成功,但衡量成功的标准却不再是约定俗成的那把尺子。

以高考来说,千军万马仍在挤独木桥,但那些被挤下来的,有了更多选择;985的学历依旧重要,但没有名校的光环,依旧有很多路通往有意义的人生。当成功可以自定义,对失败的容忍度也大幅提升。这个时候,年轻人更容易自我认同,更敢于面对借贷背后的不确定性。

三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房子带来终极安全感。房价持续上涨,让70后身家倍增,让80后负重前行,让90后轻松上阵。70后,要么福利分房,要么早早上车,一路享受上涨福利;80后们,只能六个钱包(男方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三个钱包+女方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三个钱包)凑钱买房;90后尤其是00后(70后的孩子),身上则背着六套房。

有房产傍身,驱动年轻人拼命工作的理由,不再靠压力要看兴趣。年轻人不再强求工作的稳定性,跳槽成了家常便饭,不想干了就裸辞旅行,大不了回家“啃老”,小康生活总不是问题。这个时候,借钱消费,哪还有什么心理障碍呢?

日益改变的金钱观

物质的充裕,一定程度上还在重塑年轻人的金钱观。在商品社会大潮中,我们担心被金钱奴役,实际上,很多人也的确被金钱奴役。而当年轻人摆脱了物质的困窘后,开始重新看待金钱的意义,培育起更为健康的金钱观。

金钱观的改变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生活
金钱观的改变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生活(图片来源:Tinnakorn/Adobe Stock)

金钱不再是目的本身,金钱越来越像工具,为美好生活服务的工具。既然是工具,便不必视之为神秘,用之即来、挥之即去——需要的时候就用,自己的也好,借的也罢;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存起来,也愿意慷慨借人。

年轻人金钱观的改变,“月光”大概是最显著的标志。之所以把钱花光,不宜再简单地理解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缺乏规划、得过且过,而是金钱的保障意味在下降,开始更多地表现为资源聚散的载体——人们开始更多地看重金钱流转带来的资源分配效应,而非金钱本身。

另外,仅就借贷而言,仍有一些借款人是“套路贷”和过度贷款的受害者,但也不必否认,大多数年轻人正拥有更好的借贷观。

(1)拥抱免息债务

在统计口径里,账单期内的免息负债也算负债;在很多金融消费者眼里,免息负债是不算负债的,每多借一分,便觉多占一分便宜。据尼尔森近期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基于3000个样本的在线调研)数据,49%的借款人都会选择在免息期内还清贷款。而从信用卡数据看,通常付息循环贷款的占比在25%以下,约75%的持卡人会在账单到期日全额还款,以避免支付利息。

花呗、任性付等带有免息期的消费贷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6期免息券、12期免息券愈发成为电商平台促进销售的营销武器,……大多数金融消费者,一直都很精明。

(2)借钱投资未来,借得其所

分析借贷结构,我们能欣喜地发现,借钱消费的人很多,借钱充电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典型的是教育分期,虽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就广泛情况来看,教育贷款在助力年轻人进步成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国内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看,我们常讨论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实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学校教育也很难不与实际脱节。

这种背景下,第三方培训机构俨然崛起为朝阳产业,而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从金融机构筹措学费,投入自己的周末为自己充电。在这个过程中,借钱转化为一种自我投资。

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钱做小生意。微商也罢,小店也罢,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我想,这就是普惠贷款应有的意义。

辩证看待高负债

当然,也无需讳言部分年轻人的高负债。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19年6月份所言,“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

剖析原因,从个案角度看,非常复杂。如一些人是因为贷款买房,连首付都是东凑西借,每月还款现金流超过工资,压力山大;一些人被不良嗜好拖下水,很多人年轻人因博彩陷入借借借的困局,总想着翻本,却越陷越深;一些人则是被套路贷、超利贷所累,债务滚雪球,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一些人,可能纯粹是生意失败,现金流断裂,背上了百万负债;也有一些人,铁了心做老赖,借一笔是一笔,借钱成了收入来源;……

从行业角度看,个人信息保护不健全、从业机构鱼龙混杂也是重要原因,甚至不乏个别机构明知申请人无力还款,仍痛快放贷,想通过暴力催收榨取借款人背后的家庭资源。

我们还可从社会文化角度挖一些原因。年轻人固然不再为物质焦虑,但当物质失去了作为目标的吸引力,普适性的新目标又未出现时,空虚就会趁虚而入。一些人陷入迷茫,一些人随波逐流,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贷款成为一些人填补空虚的工具,既迎来了自己的繁荣,也培育了自身的反动。以校园贷为例进行说明。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人们一生中的大部分竞争被压缩至初高中阶段,紧绷生活十几年,一旦进入大学,高考指挥棒消失了,很多年轻人失去生活重心,轻易被消费主义、追星文化、网络游戏等新潮流俘获。在这样的环境下,现金贷走入校园,俘获了大学生的心,很多人从借贷走到过度借贷,反受其害。是缺乏自制力吗?可能是缺乏目标。

总之,过度负债的背后,对应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监管、行业、社会、舆论、经侦甚至教育体系综合发挥合力。

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好的迹象,如大数据清查、催收严监管、非法放贷入刑、从业机构整治等等。事情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反过来,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未来一点信心

历史上,经济危机大多都是债务危机。债务高到难以为继时,经济体会丧失活力,唯有通过崩盘来完成新陈代谢——企业以破产为代价,把旧有的债务一笔勾销,新的企业涌现出来,轻装上阵,经济体再次走向繁荣。

企业可以破产,个人怎么办呢?背着巨大的债务过一生,想想都压力山大,不得不让我们心生警惕。其实,也不必悲观。在非法放贷入刑的背景下,非法放贷产生的债务自然不受法律保护,不能对债务人构成实质性压力;持牌机构在严监管下,也在调整放贷策略,收敛过度放贷倾向,这部分债务可慢慢消化,大不了,还有个人破产作为最后的保障。

消费贷款是受监管业务,我们要相信监管机构有的是办法来消除风险隐患。严监管,站在金融机构视角,是让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站在借款人视角,则在帮助借款人剥离超负荷债务,让年轻人再次轻装上阵。

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