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一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祖腾,为宦官,位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嵩,为腾之养子,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显职。操年少即机警狡智,任侠放荡,未为世人所重,唯受汉末名士桥玄、许劭的赏识。劭品评其人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二十岁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当权宦官蹇硕叔父,夜行犯禁,即杀之,由是知名。朝廷召任议郎。多次上书汉灵帝,陈述窦武、陈蕃等,正直而被陷害,指斥奸邪当道。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军大起义。操受任骑都尉,镇压颍川黄巾义军。因功,升任济南(治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相,辖十县,奏免其中八县的赃秽长吏,禁断鬼神淫祀,郡界肃然。五年,为典军校尉,跻身“西园八校尉”之列,分掌中央兵权。本年,董卓入洛阳,专擅朝政,京都大乱。操逃离京师。次年初,关东州郡,皆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操散家财,聚兵参加联军。献帝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百万人,进攻兖州(治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州牧刘岱败死。操继领州牧,击败义军,收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择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军力益强。
建安元年(196),操奉献帝,迁都于许昌(今属河南),受任为录尚书事、大将军,转司空,封武平侯,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时值战乱,兵祸天灾连结,北方经济残破,操纳枣祗等人之谋,始募民屯田许昌,当年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广置田官,力行屯田,所在积谷,军粮丰足,且注重兴修水利,恢复发展了北方农业,经济力量渐强。又连败袁术,灭吕布,平张绣,进与河北袁绍相抗衡。
建安五年(200),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一役,操运用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击溃袁绍十万大军,取得统一北方的关键性胜利。建安十二年,亲率大军北征,追剿袁氏残部,降服了三郡乌丸,安定了北方边境。
建安十三年,操晋位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随即挥师南下,先取荆州,进而与孙权、刘备联军,对垒于长江。操洒酒临江,横槊赋诗,踌躇满志,骄傲轻敌,加上北军不习水战,被孙刘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操善于网罗人才,清除异己。对汉末以来的世族豪强,既严惩其不法行为,又尽量搜络豪强、名士,为已所用。他改革了汉代的选举标准及其制度,提倡“唯才是举”,主张“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多次发布求贤令,并始行九品官人法。颇有任人唯贤之誉。善于识拔奇才,不拘微贱,如不拘细行,重用戏志才、郭嘉等谋士。故史称“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注重整饬吏治,明法审令,赏罚严明。
建安十八年,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操为魏公,加九锡(通常为权臣篡位前的一种礼遇),立魏国宗庙社稷。二十年进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死洛阳。谥曰武王。同年十月,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尤好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书。曹操登高必赋。诗文题材广泛,文风清峻通脱,诗风悲凉苍劲,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原有文三十卷,已散佚,明人有辑本。今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行世。
(源自正史列传资料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