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却又“避免民主倒退”中取得平衡,东吴大学法律系兼任讲师王鼎棫提出在法律上思辨的过程。(图片来源:陈可仁/看中国摄影图)
【看中国2019年9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张明天采访报道)9月21日台湾教授协会在集思台大会议中心举办“红色渗透下的民主危机-美丽岛事件40周年纪念研讨会”,针对日益猖獗的假讯息连续举办三场讲座,分别是“资讯战、虚假讯息与民生威胁”、“港台媒体赤化与对策”、“一国两制与香港民主未来”,现场请来多位学者、专家,深入探讨在面对中共威胁的应对策略。
东吴大学法律系兼任讲师王鼎棫,在“资讯战、虚假讯息与民生威胁”讲座中,对于假讯息的“拟真”程度,和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却又“避免民主倒退”中取得平衡,提出在法律上思辨的过程。
致力于让法律内容变白话的王鼎棫,首先以马克吐温曾过的话举例,“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谎言已走遍半个世界”,这句话贴切的描述了假讯息传播的快速,以及事后要纠正民众错误观念的难度。
王鼎棫强调现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发展程度,在2018年好莱坞导演乔登.皮尔就曾使用深度伪造技术,让奥巴马说出:“川普就是只大X!”在网络掀起热议。王鼎棫说“这个技术也可以让蔡英文、韩国瑜讲出他们从来没有讲过的话”。
王鼎棫说,根据媒体有57%的人都是透过社群媒体来了解新闻资讯,因此在选举的时候非常容易被利用来煽动人心,能让支持自己的选民,认为敌对阵营为求胜选,无所不用其极。
台湾过去曾经因戒严时期而言论被限制的背景,再对照今日言论自由遭到滥用的今天,王鼎棫认为遏止抹黑文化的《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与《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针对该广告令利害人等得向法院声请“紧急限制刊播令”的处置拿捏,在“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间的权衡,应取其轻,并合乎“比例原则”的精神下,进行管制。
所谓比例原则是权衡公与私的角度,也就是先确认限制手段的目的是否正当,再思考限制手段是否能达成限制目的,再来观察所有能达成目的的限制手段中是否为侵害最小的那一个,最后要注意限制后所增进的公益。
用比例原则来防止国家公权力对人民基本权利的过度侵犯,才能落实“节制不当公权力之根本任务”。因此,“目的正当性”、“手段必要性”、“限制妥当性”的定义就成为“比例”的探讨重点。
王鼎棫说比例原则的第一步要检查公权力行使的“目的正不正当”,按照大法官过往的解释,必需建构在“明显而立即的危害”。
对此,王鼎棫提出既然台湾有57%的社群使用者,都是依赖社群媒体来了解新闻时事,而当这57%的人相信了所谓的社群媒体传递的假讯息,或是集团的刻意操作,又或是透过算法的精准推送(广告),因此虚假讯息传递出去,则会像病毒一样的散播出去,而且会造成群体极化的现象,使虚假讯息的印象形成难以挽回的地步,因此对于民主政治的运作,形成了“明显而立即的危害”。
至于,经由法律管制的“必要性”合乎情理的理由可举二例,第一是因为业界的自律性评监机制不一,且往往期待过高,但执行效果有待检讨。第二,面对不当言论,除了下架,还有许多可以配合个案影响程度的其他管制手段,例如附注“争议资讯”或“修改推播频率”,此外相较业者自己和行政机关,法院除具独立性,尚有完整的审判程序容纳多元意见,更合适担任这个决定者的角色。
最后是“妥当性”,也就是在执行时要必免发生俗谚“大炮打小鸟”的情况,因此要检验过程中被侵害的言论自由是否与所欲维护的公益之间能有所均衡。
透过以上的比例原则,让“限制刊播令”的处置在执行时,可以保护资讯充分讨论的空间,又保障言论自由不被过度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