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先学“善败” 才能笑到最后(组图)

作者:慕颜歌 发表:2019-09-21 17: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真的笑到最后。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真的笑到最后。

文/慕颜歌

你若得寸进尺,我便不再退让

对人,我不欺负,也绝不会受人欺负。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心与心之间都是互敬的。你若出言不逊,别怪我不再大度; 你若好话好说,我也绝不会冷酷。你若没有温度,我也就没有风度。我不轻易发脾气,但别挑战我的耐性!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喜欢赌博和“寻花问柳”,结了两次婚,都因风流问题而以离婚收场。不过他在第三段婚姻里,却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改以往的浪荡生活方式,成了一个十分规矩的好老公。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变得这么老实了?以前总是吵闹打架,这一次你从来没有打过你老婆,难道这次你们夫妻感情异乎寻常的好?”

他答道:“我老婆会管狗。”

问他的人感觉十分费解:“这和管狗有什么关系?”

“我家里有一条狗很喜欢朝人狂吠,老婆第一次到我家里,那条狗朝她一直叫个不停。我老婆看了狗一眼说:‘这是第一次。’老婆第二次来我家里,狗又朝她狂叫,她拿起一把菜刀对狗说:‘这是第二次。’老婆第三次来我家里,狗还是朝她一直叫,老婆拿起刀说:‘这是最后一次。’说完把狗杀了。”

问的人似乎明白了什么。

知乎有个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开始决定不再善良?”

有一个漂亮女孩,挤破脑壳考上了公务员,虽然算不上很好的职业,但好歹可以“旱涝保收”,图个安稳。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部门里有个年纪略大一点的女同事,不知是何原因,始终看这女孩不顺眼,总是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批评她的穿着打扮,就是编造她的作风问题,给她“穿小鞋”。

这个没有任何人脉背景的女孩完全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女孩鼓起勇气,开始研究这位不友善的女同事的爱好──她是当地地方剧的“铁杆票友”。得知这个消息后,这个女孩就时不时地公开发表意见,声称自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剧,乘电梯时还不忘放上一两段……

一来二去,两人就围绕这个地方剧聊上了话,还约在KTV唱了几回。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大为改善,这个女同事也主动出面替她争取各种福利机会,此前剑拔弩张的局面,顿时变得其乐融融。

只要运用得当,剑拔弩张的局面,也能变得其乐融融。
只要运用得当,剑拔弩张的局面,也能变得其乐融融。

所以,被欺负时不要慌张,能够战术性化解,“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本事。正如《将苑·不陈》里所言:“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司马懿看来,“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真的笑到最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战术上无法和诸葛亮抗衡,于是他选择消极避战,每次诸葛亮都能在局部地区小胜,但是诸葛亮七次北伐却没有办法赢得主导战局的军事成果,最终病死在五丈原,蜀国也耗尽国力。

诸葛亮曾经打败曹真后,写信羞辱他,曹真直接被气死。但当诸葛亮因为司马懿避战,派人送去女装羞辱司马懿时,司马懿却淡定地穿上,依旧不出战,最后把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

我们并不能一开始就精确判断出环境对自己的利害,也无法通过一些短期的行为来判断别人的素质是好是坏,但如果外界对我们表现出不友好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冲突。

春秋时期,有个叫中行文子的大臣,失罪于国君,不得不率众出逃。途中恰好经过一位朋友所在的县城。这位朋友以前对他很好,不仅送给他很多珍贵礼物,还在诸多聚会上对他盛赞有加,十分欣赏他。

大家都以为中行文子肯定会投奔他,但没想中行文子却说:他以前送礼给我,不是向我示好,只是因为我手中有权力罢了。现在我失罪在逃,他为了讨好权力,肯定会捉住我献给国君的。所以中行文子经城不入,飞速逃走。而这个曾经给中行文子送礼的人却追出城来抓捕中行文子。

现实中的人,很难区分别人究竟是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友善,还是另有所图。所以,古人说,得志时考验自己,失意时考验朋友。人性是极不稳定的,不能够鉴识对方的真实用意,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能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已经是谦谦君子了。
能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已经是谦谦君子了。(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表面的友善和开始的不友善,都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人品。能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已经是谦谦君子了。我们不必时时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别人既没有那么需要我们的善,也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会懂得感恩。

你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接受着最基础的教育,走在最多人走的路上,却一直认为自己比绝大多数人有良知,应该得到更友好的对待,但更让你失望的真相就是,在别人的眼里,我们不过是同一条路上的甲乙丙丁,可以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讨厌──我们自以为比别人优秀很多,其实不过是别人眼中的普通人而已。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人的人格构成,是由从前的经历、习惯、品味、偏好、自我评价及经验汇聚而成的。生活中的每一次与外界互动,都会悄悄更迭当事人的心智模式。

一个所谓反社会人格的人,必然是因为从之前的一连串损害行为中获利而形成了坏的行为模式;一个所谓的好人,也一定是因为曾经的善念善举得到了好的回报而形成了好的行为模式。当事人之所以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只是因为他每次的习惯的表达,多半都得到了外界环境的支持或默许。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当向善而为,但如果外界对我们表现出不友好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去巧妙地化解冲突,同时也要想办法远离那些不友好之人。
 

本文整理、节录自慕颜歌《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2:如何聪明善良,才能让你做个内心柔软,但有骨气的好人?》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责任编辑:聆风 来源:采实文化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