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哲学家薛瑄,有一句话,颇值得人们深思,他说:“君子对青天而有惧,闻震雷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勇。”
常人对青天而喜,闻震雷而惊;履平地觉舒服,涉风波而惶恐。薛瑄这句话,所描绘的君子的精神状态,正好与常人相反,初看有些费解,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
所谓“对青天而有惧”,就是在顺利、太平的时候,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定的因素,并及时作好防备。因为天无百日晴,晴朗的天空,有可能很快布满乌云,出现暴风雨,国家和个人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无数事例说明了这一点。孙武说:“乱生于治。”(《孙子兵法•势篇》)三国魏哲学家王弼说:“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王弼《老子指略》),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在顺利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松劲情绪,对存在的问题,最容易放过;在太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麻痹的思想;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骄傲自满。鉴于这种情况,人们应该“对青天而有惧”。另外,“神目如电,明察秋毫。”“三尺头上有神灵,满腔正气常充盈!”志士仁人,必会常怀惕厉,自净其心。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闻震雷而不惊”:是讲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面对意想不到的严重而又危险的局面时,能够沉着坚定,毫不慌张。显然,这是由于事先有思想基础和精神准备。“平时不做亏心事,半衣敲门心不惊,才会“闻震雷而不惊”,胸有成竹,镇静对待事变或某种局面,或是对自已必须承担、接受的厄运,泰然处之。欠债还债,欠情还情。不可赖账。“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勇”也是说明以上意思。此外,这话也提示人们,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安逸的环境,顺利的境遇,缺少锻练自己的机会,就可能经不住人生旅途上常有的风浪,这是令人担忧的。而社会上的大风大浪,却能磨炼人的意志,没有什么可惧。
闻震雷而惊,涉风波而惧,是人常有的反应,常人身不由主会有这样的反应,即使强制自己不惊、不惧,也难以做到。人们只有多经实事的磨炼,多经风浪的摔打,才能具有过人的勇气和胆识,脱离实事的修身养性,也是无济于事的。
汉代《韩诗外传》说:“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清代申居郧说:“任大事,不觉难;作小事,不敢忽。”文天祥说:“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