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官网)
【看中国2019年5月8日讯】美国总统川普于美东时间5日(北京时间6日)在推特宣布,将于10日起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相关消息引发各界关注,中国官方却“沉默不语”,此时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的“有关部门”论成为众矢之的。
川普表示,在过去10个月里, 中国500亿美元的高科技商品已向美国支付25%关税,其它2000亿美元商品也支付了10%的惩罚性关税。不过,从5月10日起,美国将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政策扩大,上述已被课征10%惩罚性关税的商品,将提高到25%。不仅如此,不久后,中国3250亿输美产品也将被课征25%惩罚性关税。
针对川普这番言论,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成为外界获知中国官方对此事态度的切口,于是在6日记者会上, 记者抛出中国是否会按原计划赴美进行新一轮经贸磋商?中方将在美停留多长时间、具体有多少人?此次加征关税是否为磋商取得有利环境?等问题。
在回答这些提问时,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耿爽只是确认“中方团队正在准备赴美磋商”,没有直接回答具体时间、具体计划, 之后还推讬外媒记者去找主管部门询问。
记者见状连忙说,已发传真询问有关部门中美贸易磋商是否会如期举行,但相关部门没有作出回应,“请问我们到底该问哪个有关部门?”
耿爽语无伦次地说,“有关部门当然就是有关的部门了,无关的就不能称为有关部门,所以我建议你还是要向他们询问。”
耿爽这番回应,立即在网络引起热议。
有人认为耿爽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又巧妙回避了不方便透漏的信息;也有人认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以“打太极”方式敷衍记者,向外界展示模糊其词、推诿了事的官僚作风。
事实上,“有关部门”在中国外交部的话术体系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长期存有争议,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一方面是因在当日中美贸易谈判成为焦点的情况下,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格外受到聚焦,而在面对记者追问“有关部门”的说法时,耿爽的话术给外界传递一种不够坦诚,乃至推诿的观感。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政府机关,在面对一些所谓“敏感”议题、不易回答时,发言人与记者之间使用“有关部门”已形成某种“默契”。
第三,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多是从态度、方向等概念性的维度发言,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在被问到具体情况,或是确有对相关情况掌握不足时,只能模糊其词,以“有关部门”应答。
不过,根据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职务界定,作为新闻发言人承担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等任务,即发言人有责任义务向外界准确的传达中国对外态度、政策。
有评论认为,此次事件引发的争议说明,中国“有关部门”发声渠道闭塞,导致舆论过分集中到中国外交部,使得外交部不得不应对一些本应分流的信息。
比如,这次川普宣布准备对华加征关税,北京时间5月6日一整天,中国官方都没有出面回应,才使得媒体一窝蜂地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出质疑。
有大陆网友调侃中国外交部:“星期一:表示不满;星期二:抗议;星期三:强烈谴责;星期四:严正交涉;星期五:深表遗憾;星期六星期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