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孩子说话若常带刺,将会伤害到孩子幼小心灵。(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朋友都觉得世英的个性有些愤世嫉俗,同事明明是赞美、肯定她,但她总有办法听成是挖苦,泼对方一桶冷水。
“新买的洋装很好看耶!”
“原来你的眼光和我一样,这么一般。”
从小不论世英做什么都会遭受妈妈无情的指责。成绩不好,妈妈就会暗讽她:“果然是属猪的。”才艺比赛得奖,妈妈的嘴里说的是:“该不会这个比赛就你一个人参加吧!”
学校老师发现世英个性非常退缩,主动联络家长,但母亲却在电话上一直称赞世英,说她是一个负责、乖巧的孩子,只是比较怕生。可挂下电话,母亲却立刻拧着她耳朵,告诉她:“如果老师再打来一次,你就吃不完兜着走。”
母亲的教养方式,让她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就连该怎么反应她都不知道。因此她对自己一直没自信,觉得只要跟自己有关的事情都是错误。
大学联考放榜那天,世英考上外县市她心仪的学校,但她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担心不知道妈妈又会说什么话羞辱她。她害怕母亲但却无法拒绝母亲的要求,只要妈妈一开口,她不由自主地就会点头同意。
于是,她只能像只刺猬般防御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像妈妈一样说话,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以爱为名的内在交换─渴望被认同
记得第一次和世英互动时,她带刺的话语,让人直觉地想退避三舍,但后来接触多了,慢慢了解她的成长背景,我忽然懂了,她的行为看似攻击,其实是在保护。
讲得更直接一点,有点像是“我怕你会打我,所以我先打你”。因为我先攻击你,让你不舒服,你就不会靠近我,如此我就不会被你伤害。这么曲折的逻辑与心理动力,源自于她和母亲之间纠结的互动。
从小,妈妈透过不断地诋毁、责难,让世英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她无法判断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否恰当,一切只能以母亲的反应作为依归。如此,妈妈在这段关系中,便能一直保持主控权,让世英乖乖听话。
而世英为了获得母亲的肯定,或是不想再被责骂,只好更加顺从。她和母亲就像是一种“毒性关系”,明知道你有毒,但我戒不掉你,为了得到你,我只好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维系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这样的互动,不只出现在亲子关系,伴侣间也经常发生,最极致的形式就是“家庭暴力”。
或许,你会好奇,长大之后的世英有了能力,为何还不离开妈妈,独立生活呢?这个问题犹如去问吸毒的人,你为何不戒掉毒品?如果他做得到,他就不会上瘾了。
问题不在于他为何要吸毒,而是他为什么会痛?是因为这个疼痛(如孤单、绝望、焦虑),让他必须用毒品麻痹自己。同样的,世英不是不知道妈妈是让她痛苦的原因,只是她心中有一个很深的匮乏,让她没有信心说走就走。
所有让人离不开的事物里,往往都藏着灵魂的一块碎片,映照出心中的匮乏。
对世英来说,从小无论她的情绪是好是坏,全都被否定,只能透过母亲的反应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她必须随时随地、小心翼翼地观察妈妈的变化,努力博得妈妈的欢欣与认同,才可能在这场惨烈的心理战争存活下来。
她的心从没有机会好好认识自己,里头全装满了妈妈的好恶。那些她“不够优秀”、“让人失望”、“丢人”的标签,早已让她的心伤痕累累,没有勇气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只好紧紧守着这段残破的关系,说服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如果把这么一丁点的连结都拿走,她的人生会苍白得令人害怕。
她和母亲的关系,是一场交易,也是一种交换。但如果有天,她愿意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渴望的认同与被接纳,是否有真的被满足?以及是否一定要从同一个人身上获得?那么她才有机会学会健康的互动模式,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此别人的关怀才有可能流进心中,温暖她冰冷的心,慢慢建立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再用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
这段清理的路很漫长,就像成瘾的人,必须回过头来问自己当初开始喝酒、抽烟的理由为何?许多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使用这些物品的动机,但习惯常常让人忘了探索新路。要戒的不是看得见的人事物,而是看不见的依赖与恐惧。
※本文整理、节录自杨嘉玲《我决定,生活里只留下对的人》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责任编辑:帝佐 来源:采实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