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行为也是父母的反射。
当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时,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有很多跟自己相似的地方。虽然父母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大多数孩子的行为举止,都是模仿父母而来的。孩子就像父母的镜子,如果镜子中照射出来的那一面,刚好是父母最讨厌的部分,父母会极力想要否认,甚至会回过头来对孩子加以斥责。那些对孩子说的话,很多时候听起来都像是在对自己说。
我在进行亲子沟通的课程中,常听到父母说:“明明希望孩子不要像我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却偏偏像极了我,每次看到他这样,我会觉得很讨厌,就像看到一个自己讨厌的人,而无法进一步去理解孩子。”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个性的某部分,刚好跟另一半很像,而这部分自己又不喜欢时,也会对此感到郁闷不已。
在决定跟先生结婚前,很喜欢他爱干净、会整理家务的优点。但结了婚一起生活后,却发现这个男人每次只要去旅行,就得花一个小时以上收拾行李。到了旅行的景点,哪怕是只要发现睡觉的地方有一根头发,他就会无法入睡开始疯狂打扫。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得到处旅行,早已练就了,不管到哪里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睡着的功力,根本不会管到底脏不脏。
因此,看到先生这样会觉得很难理解,甚至很受不了。没想到,儿子居然跟先生一样也有严重的洁癖。每次叫他东西随便收一收赶快上床睡觉,却总是坚持一定要整理干净才行。
结果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打扫,让我常常为了这件事和孩子生气。
有很多父母也会提到手足间个性上的差异,明明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一样的,孩子也都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但个性却完全不同,而且偏偏都像到爸妈个性上的某一项特质,实在是让人想不透。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都很想告诉父母们,与其花力气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其实是接纳与包容,这才是更有智慧更正确的做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接纳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很多父母无法全然接纳包容孩子,并不单单只是因为孩子做错事,有时是孩子不愿意按照自己的心意做。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不久前,我曾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在某个偏乡,有位国中生带刀到学校去,砍了班上一位同学,受伤的学生有生命危险。新闻报导指出,该名施暴的学生平日在学校长期饱受霸凌,也曾找老师进行心理辅导,但却没有任何改善,于是才会带刀砍伤霸凌者。虽然我们无法得知那位学生,过去遭受霸凌时,是否曾跟父母提及?平时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又是如何?但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看,我们在看到类似这样的事件时,很容易会脱口说出:“这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偏差行为,一定是跟他爸妈学坏的!”
这句话其实对父母杀伤力很大,同样为人父母的我们,更不应该对其他父母这么说。因为无论是加害者或是受害者的父母,在遭遇这样的事件后,心里肯定都不好受,说这些话只会让他们心里更加痛苦。大部分的人,都会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咎到父母身上,然而,孩子犯了错并非全都是父母的责任,像这样把错误都归咎给父母,反而会加深父母的愧疚感。重点并不在于把问题的责任归咎到谁身上,而是去关怀受害者的心情,并且试着和孩子从“心”建立信赖关系,和孩子好好沟通,陪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设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用理解取代批评
当孩子故意唱反调,大声尖叫耍任性时,除了说“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像谁?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固执?”这样的话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呢?
其实,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好好观察孩子是否真的是在任性闹脾气?并察觉自己的情绪流动,看看自己是否真的看不惯孩子的行为?还是其实只是将心中不满的情绪转移在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当下的行为并没有立即的危险,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那么就再思考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是其他的可能?进一步向孩子提出建议,和孩子好好沟通。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努力尝试理解孩子心里想要的是什么?用同理的态度取代批评的言语。
※本文整理、节录自朴宰莲《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