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接续2018年10月29日的〈赵飞燕献的茶 为何汉成帝喝不得?〉。
在两晋与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处纷争动荡的时期,虽然西晋司马氏的短暂统一,但因为搞个分封制,最终出现八王之乱,国力大伤。外族入侵,导致五胡乱华。西晋被外族所灭,“衣冠南渡”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其实从大的时空背景来看整个的中国历史,这一段也是大治之前的大乱。
“五胡乱华”给中原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发展。这与东晋灭亡之后南北朝对峙都是为了隋唐大统一做了铺垫。
关于茶的方面在此时各种记述较之以前大为增多,因为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只好分类列举数则:
在晋分封几个王发生叛乱时,惠帝逃难到外面,回到洛阳时,黄门用陶钵盛了茶献给他喝。这说明在西晋时期茶已成为皇家日常饮料。比曹魏时期更为普及(曹魏时期没见到文字说皇家饮茶的,而吴和蜀都有记载或传说,这是所处地区造成的)
至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由此可以认定当时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经是一定的规矩了。等到南北朝时期,王肃的例子就说明饮茶在南朝的普及(见典故二)。
魏给事中刘缟,仰慕王肃好茗饮之风,专事仿习饮茶。(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茶的两个别称:“水厄”与“酪奴”的来历
一、典故一:王蒙与“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根据《世说新语》一书记载: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原文:“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二、典故二: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背景及大意: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与王肃有关的还有一则小故事:魏给事中刘缟,仰慕王肃好茗饮之风,专事仿习饮茶。彭城王勰当时颇不以为然,讥讽刘缟:“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日后好“水厄”者还是越来越多。
关于茶,有两则很有名的故事:“水厄”与“酪奴”。(图片来源:Pixabay)
关于茶延年益寿的功能记载
一、法瑶饮茶当饭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南朝宋时的和尚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永嘉年间过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见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纪很老了,用饮茶当饭。永明中,皇上下令吴兴官吏隆重地把他送进京城,那时年纪七十九。”
二、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背景: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三、与茶有关的奇异故事
(一)毛人引路
《续搜神记》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进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见一个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丛丛茶树指给他看了才离开,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从怀中掏出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叶回家。”
二、太婆卖茶施舍
《广陵耆老传》说:“晋元帝时,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独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减少。她把赚得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报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考察中国诗词与茶文化的联系,最初应从我国早期诗词中的“荼”字考辨起。(图片来源:Fotolia)
茶诗初现
文化研究者说:我国唐代以前无“茶”字,其字作“荼”,因此考察中国诗词与茶文化的联系,最初应从我国早期诗词中的“荼”字考辨起。“荼”字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所见,但近千年来,围绕《诗经》中的“荼”是否是指茶,争论不休,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无统一的意见。对此,只好暂置勿论。《诗经》以后,汉朝的“乐府民歌”和“古诗”中,没有荼字的踪迹,现在可以肯定的最早提及茶叶的诗篇,按陆羽《茶经》所辑,有四首,它们都是汉代以后,唐代以前的作品:
一、
张载《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大意: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
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
二、
孙楚《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大意:茱萸出在树颠上,鲤鱼产在洛水中。白盐出在河东,美豉出于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长在沟渠,稗子长在田中。
三、
西晋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大意: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纨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
四、
王微《杂诗》:“收饮今就槚。”
大意:喝茶。
五、
除这四首诗以外,晋朝,时间大致在西晋末年和东晋初的这个阶段,还有一首重要的茶赋--杜育的《荈赋》。
《荈赋》载:“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一首茶赋的言辞比较直白,就不录入白话大意了)
通过以上所举的实例可以看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基础已经形成。如果把茶作为一个生命的话,茶走到了青少年时期,一种朝气跃然于中华五千文明史之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