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翁蹲坐在港珠澳大桥工地前,感受片刻的宁静。(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8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近日香港政府倡议,在大屿山、港岛之间填海1000公顷以发展“东大屿都会”、“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概念,而前特首董建华为首的“团结香港基金”7日更提出填海2200公顷的方案,引起香港社会哗然。
香港太拥挤 建一个高端经贸中心能解决问题吗?
2016年,梁振英政府提出《香港2030+》计划,其中大力推销发展“东大屿山都会”。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屿山建有机场、也将是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的关口。当时港府在《香港2030+》计划中提出,要“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概念,在大屿山及与港岛之间以填海方式,实现建设低密度住宅、高端消费购物圈、度假中心、水上乐园等规划,并将大屿山建立成香港的另一个高端经贸中心区。
《香港2030+》计划提出,要将香港发展成“高密度城市”,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曾指出,在《香港2030+》架构下,人均政府、机构及社区用地供应目标为3.5平方米、人均休憩用地为2.5平方米。
如果将这个数值与其他同样面临人口拥挤问题的亚洲城市相比,就会发现,香港人的生活环境尤其压迫。思汇政策2017年2月指出,已发展国家的亚洲城市中,东京、首尔、上海及新加坡人均休憩用地,为最低5.8平方米、到最高7.6平方米。
香港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不过,《香港2030+》计划指出,要达到上述人均用地的目标,香港仍然欠缺大量土地发展。而作为主力发展的“东大屿山都会”计划中,最备受触目、也是林郑月娥政府曾表明优先考虑的,就是填海计划。
《香港2030+》计划中,已经提出“东大屿山都会”发展面积约为1000公顷,预计居住人口为40至70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及其班子提出,要对大屿山以及与港岛之间的坪洲、交椅洲、喜灵洲及周公岛进行1000公顷的填海计划。
不只如此,以前特首董建华为首的“团结香港基金”,日前更倡议填海2200公顷,按照环保团体的估算,成本至少需要10000亿港元。但别忘记,政府的任何“大计”,都将由香港纳税人来买单。
团结香港基金提出的“2200公顷填海计划”。(图片来源:基金会网站)
海洋被破坏 人工岛安全也有隐忧
目前香港的大屿山岛已经经过多次填海,包括机场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扩展小蠔湾及欣澳等。然而,事实上香港的环保团体多次强调,该处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香港海洋生态最丰富的区域。过去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第三条跑道扩展工程期间,就多次被发现,工人在海底挖出了极具价值的珊瑚礁,也意味着填海工程前,工程的环保评估机制存在严重漏洞。
或许对急于寻求“土地供应”的港府和部分港人来说,生态并不“值钱”。但对于该处是否适合填海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副总监(海洋保育)李美华7日向香港01透露,港珠澳大桥工程虽然采用污染性比较低的非浚挖填海方式,但该处至今已经出现多宗海岸线移位事故,证明有关填海方式未必适合在香港使用。海岸线移位,会对航经船只、填海工程、以至未来在填海人工岛之上的建筑带来安全隐忧。
香港又是否真的需要填如此之多的海?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工程博士、独立管理顾问任宪邦在2016年撰文指出,根据统计处的估计,香港的人口将于2043年达到高峰的822万,到2064年将回落至781万,故此东大屿都会在2040年代落成之时,香港的人口和住户总数都在下跌,东大屿都会却平白为香港新增可容纳70万人或26万户(平均每户2.7人)的住屋供应。
而建设“东大屿都会”将牵涉多项工程,包括填海、道路基建、电讯网络、电力、水、天然气、污水设施等,涉及庞大的基建成本,而仅填海方面,民间关注团体在2017年估算,至少需要4600亿成本,要由香港人来买单。
时事评论人冯睎干在《苹果日报》撰文,重提最近港铁沙中线丑闻、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飘移等工程问题,直言“近年港府基建的表现‘有目共睹’”、反问“一个小小人工岛也弄成这样,半个九龙大的岛(大屿山填海范围)会发生什么事呢?”
今年4月,港珠澳大桥香港东人工岛出现防波堤崩散情况。(图片来源:香港无人机航拍会脸书)
究竟填海发展大屿山是否能够惠及港人?
从港府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未有提及将来“东大屿都会”的确切发展蓝图,包括批出私人发展土地的比例、公营房屋比例、保留的休憩用地/郊野公园/海岸公园面积、政府卖地价格以及未来楼价等,是否能够直接令港人受惠,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而目前港府主力宣传概念之一,则是“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今年5月,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撰文表示,“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于未来一年陆续开通”,未来将把大屿山打造成“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以配合“大湾区”的发展。因此,目前能够窥探的,是“大湾区”将是整个“东大屿都会”的发展重心,而不是香港人的民生需求。根据政府资料已知的发展内容,包括建立高级酒店、高级写字楼及会议设备、低密度住宅、高端消费购物圈、度假中心等。
大湾区能用面积和人口 与海外湾区竞争吗?
港府现在大力推行的“大湾区”计划,其实是指珠江三角洲的“9市+2区”,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澳门及香港,是北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8年的“重点工作”,在今年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北京及港府多次透过官媒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与“国际知名的湾区竞争”,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万人”,在面积和人口上,多于三藩市湾区及东京湾区,又认为大湾区能够同时拥有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广东省的全国制造业生产基地。
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竞争目标的三藩市湾区,从1955年左右开始,经过百般磨炼,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都市,具备一流的教育水平和专业人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大湾区是否能够用上述的条件与国际知名的湾区竞争,有IT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三藩市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科创龙头,凭的是一流的教育和专业水平、完善的人才流动网络、良好的地区及企业文化、最后才是硬件配套,而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逐渐建立的。
他指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1955年左右到三藩市湾区发展,成为了湾区第一家半导体公司,逐渐吸引创科人员到来,形成今天的硅谷,三藩市湾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在政府掷重金‘投资’下、东拼西凑成就的,人才自然会流向他应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