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意识到自己是制度的得利者(图:美国之音中文网on Twitter)
【看中国2018年6月10日讯】又是一年高考时。在900多万考生迎来人生挑战的同时,关于高考制度的讨论也再度展开。
“高考虽不完美,但没有高考教育腐败会更严重”“是穷人家孩子上升的通道”“分数至上的优点在于公平”…… 高考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它有哪些公平和不公平?
2011年的这个时候,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的男生晨晨刚刚走出高考考场。7年后的今天,已经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他想和我们谈谈他对自己教育经历的感悟。以下是美国之音对晨晨口述的整理。
“觉得自己非常努力了,直到上了大学”
我1992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三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北京。小学在东城区就读,初中时搬家到海淀,进入了一所区级重点中学。
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天赋一般但很努力的那种类型。我妈妈不工作,对我要求严,放学必须按时回家。初中时候班里很多男生喜欢打游戏,也有偷偷去网吧“通宵”的,但我没有去过。
我小学就开始上课外班,上奥数和英语,周六基本没有休息。小时候周日有时候要学画画和游泳,一直到初二开始周日开始补物理和化学。寒暑假也至少有一段时间要拿出来补课。
我们初中一个年级有600多人,我一直排在前30名左右。中考前我就和学校签约留校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成绩挺好的,也挺努力的。高中以后除了周末打打篮球,基本就是过着“从家到学校再回家”这种生活。
后来玩儿“校内”(注:成立于2005年的一个中国社交网络,用户以学生为主,后来更名为人人网。)和微博的时候,才发现好多人讨厌北京的学生。一到高考时候,网上都是骂北京人的,他们觉得北京分数线低,上大学容易。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班主任说:“咱们不要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北京孩子的素质比外地高。”有时候老家的亲戚也会说北京孩子上学很轻松,什么“400多分就能上北大”,我就在心里默默用老师的话“怼”回去。
那时候我没觉得自己占了什么户口的便宜,我觉得北京竞争也很激烈,觉得自己非常努力了,直到上了大学才明白自己的幼稚。
“面对外地同学的讽刺,我无法反驳”
2011年我参加高考,理科,750分满分我考了616分,在班里算不错,考进了北航,也是我的第一志愿。
同宿舍有个湖南人,他考了659。我说我是北京人,他就问我考了多少分,然后他说:“你们北京人啊。”
“你们北京人”这句话我后来在大学里经常听到,视情况而定,一般后面跟着“有钱”“家里有关系”“都不学习”“好找工作”等等。
开学以后我认识了同院的一个山东的朋友,他给我讲了他上学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是制度的得益者。
这个朋友来自山东的一所省重点,家境中等,父母都是公务员,工资不高但稳定。他说自己从初中到高中“大考”从来没出过年级前五。
他从初三开始住校,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跑操,然后洗漱、吃饭,7点开始自习、上课,到晚上10点半回宿舍。周日上午可以回半天家,下午就要回学校自习。
我高三都没有这么累过,而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四年。
他数学特别好,高二时候参加数学竞赛想争取保送,他拿了数学奥赛二等奖,但只有一等奖可以保送。
他英语不行,经常来“抱我的大腿”。我想起来我小学开始学校就有英语外教,高中就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找小贩买盗版的《经济学人》学英语,而他上大学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外国人。
所以我的“素质”比他强吗?我高中玩了两年“模联”(注:模拟联合国,一种学术性质的公民教育活动,青年人扮演外交官,模拟联合国的议程举行会议),每个暑假基本都会出去旅游一次,出国参加了两次夏令营,高三最辛苦的时候也没有断了课外书,也谈了恋爱,高考前半个月还在看杂志和电视,这算不算“素质好”?
即便算,这也是家境和户口给我的,与我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无关。
我就问自己,如果我父母没有来北京,我能像他一样考到北京来吗?我觉得我考不来。
从此以后,面对外地同学的讽刺,玩笑也好,真的敌意也好,我都觉得无法反驳。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我就眼看着很多又聪明又努力的外地同学因为户口原因回了老家,而我只是因为“命好”,有这一纸户口,我家在北京还有房子,这就是大部分外地同学一辈子都不一定有的。
都说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这话不能说错,但我觉得不能无视它里面不公平的地方。我觉得最让人难过的在于,这个制度一方面用极高的分数线把一部分学生困在教室写卷子,同时给另一些孩子资源和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一方面又对第一群孩子说,“你们素质不行”,“你们配不上更好的机会”,甚至让我这种得利者都认为,自己得利是理所应当的。
这是我觉得高考不公平的地方。
(晨晨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就职,目前供职于北京中关村一家初创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