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5月25日讯】“隐形贫困人口”成为2018年第一个击中年轻人的自我描述词。浏览了那些盛行于票圈的名词解释,年轻人终于知道,在消费上放荡不羁、外强中干的,不是只有自己一个。
然而,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二大爷”和纺织厂的“芳芳”们却对此不以为然:哼哼,这些哭穷的年轻人,都是没有经历过真穷的。
哭穷,到底是年轻人的新式矫情,还是他们看破现实后的呐喊?
“隐形贫困人口”是谁?
“隐形贫困人口”,多指那些风风光光消费,辛辛苦苦攒也攒不下来钱的年轻人。
我们归纳了一下,他们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类:自我满足型
这类隐形贫困人口忙于工作,时间不多、精力有限,于是将消费作为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比如有钱就花,用买买买抵御生活的乏味;比如购买高价保健品,弥补常年熬夜或缺乏运动带来的健康危机;比如为了克服“无暇做饭只能吃地沟油”的窘境,在“吃饭”上毫不吝啬。
牛油果已经过时了(Pixabay)
“平时工作忙得根本没时间网购,钱都花在吃上了。
贵是因为要吃的健康,靠谱的轻食没有低于50的。牛油果已经过时了,主要是看有没有羽衣甘蓝和藜麦。
也不是没想过吃的家常一些,可一想到我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
——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赚了钱如果不花掉,那真是对不起加的那些班,花钱让自己吃得好、身体好、不孤单,都是最基本的,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第二类:打肿脸充胖子型
许多年轻人对老一辈的面子消费嗤之以鼻,自己却不能逃脱为虚荣心买单的命运。
才入职一周,媒体人范范的消费水平被强行拉高。“如果不背个好包上班,不了解几个名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进入同事的话题。”
“每次聚餐,同事们都带着去那些人均200+的高端餐厅。久而久之,我也就习惯了,虽然我几乎要入不敷出了,但是身边的人都在这样消费,比起穷,显得寒碜更可怕。我不想让自己变low。”
《北京女子图鉴》中,外表光鲜亮丽的佳佳却租住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室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更不能被拆穿。
“周末爱请朋友去酒吧,职业买单。主要是忙到没有别的花钱机会,这方面尤其不能示弱。不然他们还真以为我过得很惨了。”
——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假装生活,成为让自己体面的必备技能。为了保持自己的阶级特征,就算私底下再穷,也要用看得见的高消费来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样子,隐形贫困人口不能输。
第三类:骑虎难下型
消费欲望就像脂肪,长起来容易,减下去难。
比如,住过好的出租房,就再难回到简陋的那种屋子里凑合。
“晚上能远远看到亮着灯的望京SOHO。瞬间再也不想住回窗外有铁栅栏的老小区了。
我不觉得自己在追求过分的欲望。加班完回到家,在合租卧室盯着铁栅栏听运输车轰隆隆,和放着音乐坐在有夜景的落地窗前,真的无法相比。”
——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再比如,在敞亮的顶层健身房里体验过,就再也跑不回那地下健身会所的跑步机。
“真不是多爱健身的人,腹肌到今天还是一团,就是对健身房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逃离地下室,一边跑步一边面对整座城市夜景,终于找到了一点美剧男主角的感觉。”
——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工资增长的速度比不上商品的更新速度,也比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层出不穷的消费项目与营销广告刺激着你,强行拉高你的消费段位,这足以让你沉溺在一种富裕的错觉里,却时常忘了自己已经吊在了赤字的边缘。
《马男波杰克》截图
选择“隐形”的原因各自不同,而贫困的感受却是人人相似。实际上一边花钱一边哭穷的,可不止中国的青年。
听说全世界的年轻人在哭穷?
这些年,从台湾的“月光族”、日本的“隐蔽人士”,到英国的“尼特族”,全世界的年轻人,似乎都过得不太好。他们虽然都算不上赤贫,但却各有各的穷法,当然也各有各的套路。
台湾:花光用光的月光族
“月光族”最早出现在十几年前的台湾,他们是一群年轻的中产阶层,摈弃了父辈谨慎的消费方式,本着花光用光的原则,热衷提前消费,他们的银行账户月底通产所剩无几,因此号称“月光族”。
“月光族”自从出现,就因其“离经叛道”的消费观念轰动一时,流行开去,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台湾的年轻人。一项新发布的调查显示,台湾39岁以下青年劳工中,33%自认为是“月光族”,47.9%背有负债。
在大陆,“月光”的消费模式催生了人人贷等小型借贷平台,他们手续简单、借贷方便,却极容易让人越陷越深。图片来源:人人贷官网
如果说十几年前的“月光族”还带着及时行乐的浪漫潇洒,而今他们则几乎只剩下入不敷出的辛酸无奈了。据调查,到2018年,63.3%的月光族自认为是贫穷阶级,44.2%表示无生育子女计划,其中88.2%的人透露是由于经济因素。
台湾大型招聘网站“yes123求职网”发言人杨总斌分析称,月光族的大量涌现,意味着台湾的年轻中产阶级正在逐渐陷落。
英国:游手好闲的尼特族
当超前消费的观念掏空台湾青年的钱包时,欧美的年轻人正在为他们的懒惰付出代价。
“尼特族”(全称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它专指那些不升学、不工作也不愿寻找工作的待业青年。尼特这个词在英文中也往往会引发“没有地位”这样的负面联想。
尼特族数量庞大,据统计,2013年,在英国18-24岁的青年中,有1/5无工作,伦敦有12万尼特族,平均每4名青年中就有一人失业。
这一族群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经济停滞的产物。当经济发展不如预期,高新职业迅速饱和,底薪高工时的工作大量增长。尼特族的年轻人既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太过辛劳的职业,于是就依附家人暂不就业,整日无所事事,给家庭带来负担。
不过,尼特族不少出身于家境良好的中产阶层,在阶层固化的欧美社会,他们光靠着父母的财产就能过得还不赖。
日本:宅是一切的茧居族
在日本的“茧居族”身上,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则以一种更为封闭的状态体现出来,他们打从心里抗拒人群,巴不得完全从社会蒸发。
据统计,在日本,生活着近百万茧居族,他们大多在20〜49岁之间,平时几乎足不出户,严重者长达数年都是如此。不过,也仍有不少茧居人士会运用互联网与外界互动。
多数茧居族来自中产家庭,他们通常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旷日持久的经济停滞切断了“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的传送带,向上流动通道的阻塞让这些年轻人背负着巨大压力,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孕育出“耻辱感”。“逃跑,只有逃跑的时候,我才是我自己”,一位茧居青年这样说。
家境和社会环境不仅这些日本青年茧居的诱因,也是他们茧居的条件。父母在经济泡沫时代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既赋予了他们对自由享乐的想象,也带来了垮塌的可能。加藤博士说:“很多时候,日本父母无法狠心切断孩子的经济来源,尽管经济不景气,仍无限期的赡养他们。”
从日本到英国,全世界生于中产阶层的年轻人仿佛都陷入了莫名的愁苦之中。他们总怨自己小姐身子丫鬟命,有中产的消费习惯、审美趣味、懒散习性和娇贵身子,却又不肯心甘情愿地为此买单。一边花钱、躺尸,街上窜、家里蹲,一边叫苦不迭,乐于给自己贴上“月光”、“尼特”、“茧居”、“隐形贫困”这样的标签,仿佛有天大的苦衷。这样的哭穷,乍看就像一种新式矫情,实在是“穷”得有些理不直气不壮。
但另一方面,这种哭穷背后也确有实实在在的难言之隐。停滞不前的经济、断裂的向上流动通道造成了社会地位的贬值,夺走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轻松生活。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花钱、啃老、躺尸不仅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是小资理想遭遇骨感现实后的破罐子破摔。
哭穷,新式矫情还是痛的领悟?
与高枕无忧的前辈们相比,这届中产青年大概是最名不副实的一批。
“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90后年轻人生活压力数据》
除了薪资低、就业市场不友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问题也已成了年轻人身上的几座大山。
“工作三年了,和男朋友也打算结婚了,咬咬牙决定买房。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首付,银行贷款110万,每月要还房贷7000多,还欠着亲戚的外债18万。和男朋友收入加起来才一万四左右。男友工作不稳定,我在国企,效益下滑,单位有降薪趋势。我觉得我们承担的风险太高了,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深渊。”
——@天涯网友我是GZ小马甲
新自由主义制造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弹性制的工作之下,大量去技能化、灵活化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却让每一个个体面临低薪、工作高压与生计的不稳定。曾经是公共福利的住房、医疗如今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财产,就很难轻松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中产也被深深卷入其中。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90后年轻人生活压力数据》
中产青年不仅被恶劣的工作条件榨干了时间、健康和生活质量,还被市场化夺去了未来生活的憧憬。当他们无力控制自己的生存境况,便执着起了饮食、健身、化妆品这些熟悉的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可控制、可预测的消费制造幻象,来对抗未来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控。
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激发的物欲让这些青年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天天加班累垮了身体?至少还找得起私教进得起健身房呀;熬夜赶工总爆痘?前男友面膜包你嫩出水;天天吃地沟油外卖胃不好?还不快买两个牛油果补补身子。
毕竟,没有了健康和时间,钱就是他们仅存的资源;没有了选择生活的余地,选择“哪一种牌子的冰箱和洗衣机”就是他们仅剩的自由。
消费不仅从物质上弥补了贫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岌岌可危的中产阶层带来了他们稀缺的“位置感”。通过区分不同价格、不同品牌的商品,年轻人也在重新确认自己的品味、消费能力和阶层地位。“高雅”消费品正是以这种方式,抚慰着他们那颗颤抖的小心脏。
然而,消费主义的美梦毕竟虚幻的。在吃喝玩乐上,年轻人花光了积蓄,只能通过更卖力的工作来填补亏空,而住房、婚姻和育儿依然遥不可及。花钱消愁愁更愁,越穷越买,越买越穷,他们最终陷入消费主义的怪圈一发不可收拾。
NHK纪录片《穷忙族》
而“隐形贫困人口”、“吃土”、“穷逼”这样的词汇恰恰用戏谑、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这些年轻人的难言之隐,这是一场群体性的自我澄清。总之,中产青年借消费给自己制造了一些幻觉,又用“哭穷”的方式来否定这些幻觉。在这个意义上,买买买不过是他们的自慰行为,而哭穷就是酸爽过后的空虚寂寞冷。
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有用吗?
是的,风险社会的不安定感、未来的不可预测性都是真实的,不会因为哭穷而改变。认知到问题只是起点,更有意义的是关于改变的讨论。
与其欲求不满地哭穷,何不跳出自己的阶层小圈子,发挥对“贫困”的同理心?中产青年不如去看看底层的人是如何活着的。为你送货的快递员、为你扫楼的保洁阿姨、生命垂危的尘肺病工人、流水线上的芳芳和壮壮,都在你无法想象的“贫困”中龃龉前行,根本无力“消费”,更无暇“哭穷”。去问问他们的薪资、家庭和吃穿住用行,你会窥探到一个社会阶层的谱系,会发现你自己所拥有的,即使不像上流社会一样多,但也绝不是理所当然。
你的穷,来自于财富分配的不均。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手里,不论是底层还是中产,即使看到社会的财富在数字上的增加,却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富足。大多数的人要分比例极小的一份饼而造成的经济紧张,并不是通过符号消费能够解决的,这背后是社会的不公。
对于个人来说,只是哭穷、消费,却不关心政治,只会助长资本的剥削,让制造贫困的社会机器永动不休。要冲破逼仄的生存空间,应该打破“独善其身”的观念,走出政治冷漠,从关心身边的世界开始。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尼特族词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7%89%B9%E6%97%8F
2、维基百科:茧居族词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1%E8%94%BD%E4%BA%BA%E5%A3%AB
3、南都观察:《年轻人何以成为“隐形贫困人口”》
4、看客insight:《“消失”的100万日本人,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5、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