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有一定成瘾性,糖果、蛋糕等各种甜食总是让人们欲罢不能。(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摄入过多添加糖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这是目前证据最确凿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普通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如果可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中国人均糖摄入量已经超过此推荐量。
糖有一定成瘾性,但成瘾性相比毒品并不强烈,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快速和直接。不能将糖和毒品的成瘾性和危害混为一谈。
建议大家少吃甜品、甜饮料等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毕竟一瓶5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就已经超过了推荐量。
日常饮食注意饮食多样化,小心食物中的隐形糖。糖果、蛋糕等各种甜食总是让人们欲罢不能,最近几年,很多文章和影视作品都说糖吃多了会使人上瘾,危害比毒品还大……
糖真的比毒品还可怕?到底能不能吃糖?
1、糖真的不利健康?
很多人可能会说,人类吃糖几万年了,都没有什么问题,怎么突然就有问题?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吃糖的确是对健康不利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糖是指添加糖,并不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
添加糖是指额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包括蜂蜜和果汁中的糖。但并不包括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推荐我们每天吃糖的量不超过50克,如果可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了糖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后认为,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而肥胖又可能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以前我们吃糖没说有问题,其实是因为以前吃得少,而现在吃得太多了。
2、糖比毒品还可怕?
很多人说糖的危害比毒品还要大,还要使人上瘾。这个就夸大了糖的危害了。
我们都知道毒品有成瘾性。在影视作品和戒毒宣传下,毒瘾发作的样子大家也都心有余悸,毒品的成瘾性和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2012年,《自然》杂志发布文章称,糖被滥用的潜在可能性,外加上它的毒性和西方饮食中食糖的普遍性,使得它成为这场世界健康危机中的主犯。
虽然糖也有一定成瘾性——如果你喜欢吃甜食,你会越来越想吃,而且无法轻易“戒掉”。因为当你吃糖之后,大脑会分泌一些让你感到愉悦的成分,比如多巴胺。
不过,糖的成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积起来的,越吃越想吃。而且,糖的成瘾性并不会那么强烈,糖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会像毒品那么快速和直接。糖吃多了的危害,证据最确凿的是导致龋齿和肥胖,才不像毒品那样恐怖。
3、我们还能吃糖吗?
多吃糖不利健康,世界各国也都推荐要少吃糖。
比如,中国最新膳食指南就推荐我们每天吃糖的量不要超过50克,如果可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甜饮料中的糖量不可低估,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一般都在50克左右。也就是说,喝一瓶可乐就超过了这个推荐量。
4、哪些食物中有“隐形糖”?
我们到底吃了多少糖呢?调查发现,中国人均一年吃掉的糖已达到19.6公斤,与30年前相比整整上升了5倍,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摄入也接近53.7克,已经高过了推荐量。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很重视健康,从来不喝甜饮料、不吃甜食。那是怎么吃进去的糖呢?很大原因是因为你吃进去了很多隐形糖。
世卫组织WHO指出,人们如今摄取的许多添加糖其实都是“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如番茄酱,一汤匙番茄酱就包含一茶匙糖。
哪些食物中最容易含有“隐形糖”呢?常见的“隐形糖”主要在这些食物中:
1、焙烤食品和面点
我们平时在市场上买的面包、甜饼干中含糖量通常都在15%~20%左右;即便是自己动手焙烤,要想做得好吃,糖也不会少。现在很多中式点心,比如一些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要加点糖。
2、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乳酸菌饮料等等
一瓶500毫升可乐的糖含量在50克左右,一瓶350毫升的乳酸菌饮料,含糖量也在50克左右。市售很多果汁饮料,即使是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
女生们喜欢的红枣糖浆、蜂蜜柚子茶等所谓的健康饮料,实际上红枣糖浆加的其实就是红糖,红糖中90%以上都是糖,蜂蜜当中含糖量通常在75%以上,这些可都是糖。
3、日常家庭烹调
日常家庭烹调也会有很多糖。比如,红烧肉要加糖,糖醋排骨要加糖,八宝粥要放糖,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喝菊花茶要加冰糖喝……
4、如何避免“隐形糖”的摄入?
要想控制少吃糖、少吃隐形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日常尽量不喝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等,偶尔一次聚会也就罢了,自己平时没事不要主动去喝。
2、即使是纯果汁也要少喝,尽量直接吃水果。完整的水果最好,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
3、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尽量不吃或者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4、平时自己饮食或者烹调食物,都要养成尽量不加糖的习惯。比如,喝粥不加糖、打五谷豆浆不加糖、喝咖啡不加糖、做菜也要少放糖。
5、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尤其是那些号称“零脂肪”、“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一定要注意看它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另外,在食品标签中,还有很多东西其实也都是糖,比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如果有这些东西存在,说明糖的含量可不少……
总结:减少糖摄入是当前健康推荐的主流做法。我们应该少吃糖,但是也不用谈糖色变。
来源:希望之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