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手段越多,国家越昏乱;施行无为而治才是治国的正道。(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十五、道德之源
依据中华历史的漫长发展历程,笔者将历史上诸家的治国模型进行整合与提炼,得出中华治国的最终模型,即以道德为核心,礼乐为中层,刑法为表层的三层立体模型。
这个模型三层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层向运转,其由内而外以溢出法则层层贯穿,形成了一股由内而外不断溢出运行的势。所以这个模型的运转方向,必须时时朝向道德核心层面,这样才能克制溢出,否则当最表层的法律都不足以再制约百姓时,毁灭的日子就来临了。
因为法律是最表层的层面,相对于其它层面来说,法律是死的条文,它不具备象,而人是活的,活的东西是必须有象的。如果人类顺着溢出之势,一味往表层发展,一味的完善法律、重视法律而忽视道德,用这死的东西来制约活人,就会将人类的象慢慢封死,使人类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间。这样就会造成不断溢出,人类会不断放纵、钻法律的空子,法律便又只能不断完善、增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会使人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发展到最后,会使人类没有任何出路,被法律给活活封闭死。
如现在的法律越来越完善,法律条文已多得无法计算,并且每年都在增加着,多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律师与法官都不可能记得全。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像一个牢笼一样,将人类关在里面,并且法律条文还在疯狂增加着,人类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最终人类会将自己困死,没有任何出路,使人类任何一个活动都可能会触犯到法律,时时生活在恐惧之中。比如现在很多人无意中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甚至连律师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之路。
因为法律只是纯粹的治人手段,没有象,没有心法,所以法律绝不可以单独孤立施用,法永远不能独成一家,否则必是邪法,必须依附于心法,必须给法律置入道德的内涵,注入象,使其变活。
比如道家讲伐无道,以天道为准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道必亡,这是道家的天法。人间的法律是效法天法而建立的,《周易》中的噬嗑卦所表示的就是天法所生成人法的过程。儒家讲出礼入刑,使礼刑结合,将法律依附于儒家礼义的基础之上。这样法律依附于更深层的层面,就有了象,就是活的,具备无限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一些死条文,不至于将人类封死在死胡同中。
现代的法律都是顺着溢出之势,往表面上走,完全是以治人为目地的,以利益为核心,而不是为了护持道德,偏离了它存在的意义。按这种势向走下去,法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但犯罪率会越来越高,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事实也是如此,现代人类都在尝着这个苦果,越到后面会越可怕。
老子说:禁忌越多,百姓越贫穷;手段越多,国家越昏乱;心机智巧越多,邪道越盛行;法律制度越繁多苛刻,盗贼仍层出不穷。从这些可以看出,施行无为而治才是治国的正道。
所以法律永远只能用作道德的辅助手段,只能是临时手段,最终必定要将天下导入道德层面。
在法律作为道德的临时辅助手段时,就必须时刻围绕着道德的核心层面运转,以道德为心法,绝不能偏离,这是法律的正道。正如堤坝,必须紧紧围绕着河道,防止洪水溢出,脱离了河道,堤坝就失去了意义与作用。
法律的制订必须以大道为宗,以护持道德为根本,起到罚恶杨善的作用。不能以利益为核心,不能以所损害利益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对社会道德所造成的影响作为衡量标准。法律不在于维护生命利益上的公正,而在于秉持人心道德的公正,所以法律必须能触及到人类的道德层面,可以对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行进行宣判、制裁,而不是一些无法触及人类道德的死条文。
这个中华治国的三层立体模型,自古以来都是由内而外层层溢出的,它形成了一种“势”,就是由内而外运转的“势”,带动着这个立体模型的层向运转。当人类在这模型中,随着这种溢出之势的驱动而运转,就会不断往表层溢出。当最后最表层也无法制约人类的继续溢出时,人类就走到了终点。
所以人类必须在这模型中,逆着这种溢出之势往回走,朝向核心道德层面,形成逆向运转。这样人类社会就会不断的升华、回归,越来越幸福美好,具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人类如何能逆着这种强大的溢出之势?笔者找到的答案就是导入道德之源,引入道德源头的强大力量,使人类由内而外的抵抗溢出之势,逆流溯洄。
那么什么是道德之源?就是人类对天地神灵的正信,人类的道德就是从那里发源的,由宇宙高层流入人间,由神灵导向人类。只有来自道德源头的信仰力量,才能净化人类,抵消溢出之势,使人类回归于神的怀抱,回归于先天纯真无邪的本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挽救人类,这也是人类唯一的回归之路。 (本文有删节)
(全文完)
部分参考文献:
《春秋纬》
《风俗通义》
《管子・真法篇》
《春秋运斗枢》
《白虎通义》
《帝王世纪》
《列子・黄帝篇》
《淮南子》
《洛书》
《说文解字》
《高士传》
《尚书大传》
《神奇秘谱》
《宋书・符瑞志》
《太平经》
《春秋》
《孟子》
《吕氏春秋》《淮南子》
《新论・王霸第二》
《尚书・禹贡》
《汉书・元帝纪》
《道德经》
《礼记》
《太公六韬》
《左传》
《大学》
《中庸》
《论语》
《后汉书》
《韩非》
《商君书》
《法华文句》《慧琳音义》
(看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