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窝阔台治下的新疆。(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wikipedia)
前文提到中国版图扩展之事,现在说说西域三十六国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西域,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域。
汉朝时是指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主要在今日新疆及中亚的部分地区。汉朝时西域有许多小国,包括龟兹(读qiu ci),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大月氏等。据《汉书・西域传》,这些小国位于现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就是在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地区。
到唐代小国有鄯善(位于今新疆若羌县),婼羌(位于今若羌县东南),乌托(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疆和田),西夜(位于今新疆叶城以南),子和(位于今新疆西南),且末(位于今新疆且末),于合(今新疆和合),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尉犁(今新疆库尔勒)等。由上面古名与今日地区名对照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也是多在今日南疆地区。
到清朝时,西域是指甘肃嘉峪关以外的地方。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到乾隆皇帝时,西域就改称新疆了。
由上面叙述,可以看出,所谓西域36国,是指西汉时期,《汉书》记载曾经存在过的,在中国版图以西,紧靠中国的36个小国。这些小国,国虽小,但是都有国王,有城郭,有军队。经济是从事农牧业,举世闻名的新疆坎儿井就是在西域地区的天山以北,即在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建设始于西汉。西域还出产有铜,铁,玉石等矿产,当时西域人能用铜铁制造工具和武器。最大的国是焉耆,有8万人口,一般国人口两三万,人口最少的国仅一两千人。原住民有的是汉族,有的是羌族,有的是塞种人,有的是当地土著人。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36国被匈奴势力控制,匈奴在焉耆设有幢(zhuang)仆都尉,匈奴向各国征收徭役和赋税。
汉朝时期,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是在公元前143年,西出陇西,在经过匈奴地盘时被匈奴擒获,匈奴劝降不成,为软化他,把他拘留10年之久,给他娶妻,生儿育女,他在被拘留期间学会了西域语言,了解了当地情况。但他忠于汉庭,不忘使命,在寻机逃脱后,继续西去,途经大宛,康居,先到了大月氏,后又到达大夏。返途为避免再次被匈奴捉到,他改道南路潜行,但是仍然被匈奴擒获,这次被拘留一年多,在前1261年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
在公元前119年张骞又被朝廷派遣,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15年返回。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组织了三百多人的庞大外交使团,每人配有两匹马,带着一万头牛羊,和许多金帛等财物,到乌孙游说,乌孙派使者随张骞返回,从此汉与乌孙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汉朝又派使者到安息(波斯),受到安息国两万余人的盛大欢迎,从此汉朝与安息建立了外交往来。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与西域的外交往来频繁。所以历史上称是张骞开拓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的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小国有姑师(今新疆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温宿,姑墨(今新疆阿克苏),疏勒等。归途经过的塔里木盆地南部小国,有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东等。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乃至波斯的经济文化交流。我以前写的《植物漫谈》文章中,就曾讲过植物和人类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传播途径的往事。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棉花,线麻,丝绸,茶等传向西方,而大蒜,苜蓿,石榴,胡桃,芝麻等,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来。中国的三大发明和传统文化也由丝绸之路传向了西方世界。
西域36国有些是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兼并而不复存在了,有些是后来在汉武帝西征中被征服为藩属国了。到唐朝时回纥人迁徙到此,又发生一番征战和民族融合,在下面再详叙。另外在塔里木中间地带自有人类以来,就是沙漠,所以有些小国是因自然条件变化,而不适合人类存在,而搬迁了。例如位于罗布泊附近的古楼兰国,现在仅存的史迹,也就是被荒沙淹没的颓垣断壁,当年存在的佛塔,粮仓,街道,民居都已经分辨不出形样来了。据历史记载,楼兰先是在汉昭帝时被征服,令其南迁改名为鄯善。虽然国家迁走,但是百姓中还有少数留恋故土的人留在了原地,以后随着水源枯竭,也只好到别处谋生。这个有八百年历史的楼兰古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西域36国这块地盘正式纳入中国领土是在清朝。
在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有一个被突厥汗国统治的回鹘(gu)部落。回鹘人或称回纥人,属于蒙古人种,是个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讲突厥语的民族。
突厥人和回纥人祖先的原始部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分散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狄人。狄人被商周征讨,迫使其迁移,向南迁的叫白狄,先迁至今河北,山西北部,春秋时又迁到华北平原,在今河北省境内曾建立中山国,后被兼并。北迁的到蒙古阴山一带,成为匈奴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赤狄,向北越过戈壁滩进入漠北平原,到西伯利亚。《汉书》将北迁的狄人叫做丁零人,也叫铁勒。这丁零人部落因分布区域不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在贝加尔湖地区的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西部在萨彦岭和阿尔泰山区域,以农耕和放牧兼农为主。突厥人和回纥人祖先分属于丁零人的东西两个不同的原始部落。突厥人属于西丁零。而古回纥是丁零人东部的一个游牧部落。
属于西丁零的阿史那氏族的一个部落,6世纪初在准葛尔阿尔泰山一带游牧,进入蒙古草原后,先是归附于柔然汗国,后来阿史那部落的首领土门率部打败了铁勒人,然后又灭掉了在这草原上的柔然汗国,在552年建立伊利汗国,当时中国人将其音译为突厥汗国。回纥人被突厥汗国征服。所以回纥人在隋朝时受突厥汗国统治。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回纥人奋起反抗突厥,在摆脱了突厥控制后强大起来。到唐朝时,回纥首领可汗兼并了草原上其他部落,在天宝三年(公元700年),他们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建立了回纥汗国。历代回纥可汗都接受大唐册封,向唐称臣,并与唐联合抗击吐蕃。774年唐朝联合回纥消灭了突厥汗国。
840年因外族入侵加上草原干旱,导致回纥汗国内乱,因而被黠夏斯灭国,亡国后回纥人四散。大部分回纥人迁走,分成几支,一个分支人进入内蒙阴山地区,与蒙古人融合,成为元代的裕固族部。向南迁的一支,进入今内蒙和中原后与汉人融合了。另一分支人迁徙到中亚,西亚,占据了小亚细亚,这里原来是罗马人地盘,居民属于白人,与回纥人通婚融合成为现在的土耳其人祖先。还有一个分支人西迁进入了吐鲁番地区,历史上称其为“高昌回鹘”。后来他们又迁徙到了南疆,经过百年征战,到1006年灭了最后一个土著民族建立的于合,天山以南就全被高昌回鹘人占领。他们强迫南疆诸国的居民讲突厥语,一些高昌回鹘人与当地人通婚。这一民族同化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今日南疆的维吾尔人。南疆的维吾尔人虽然语言文字相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宗教信仰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居民信佛教,西部居民信伊斯兰教,东西两教相争数百年。
16世纪蒙古后裔在天山南麓建立叶尔羌汗国,主要居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1513年叶尔羌汗国征服了塔里木东部的哈密,从此来自蒙古高原的回纥人与塔里木盆地的土著人在宗教,语言,风俗和血统上完全融合。叶尔羌被准葛尔灭,部分维吾尔人被强迁到伊犁,为准葛尔人种地,他们就是北疆的维吾尔人。现在南疆的蒙古人,是乾隆皇帝安置的从中国境外返回的土尔扈特部落的后人。
到清代以前新疆地区是元朝时留下来的准葛尔部,明朝时并没有对它实行行政管理。到清朝初,准格尔蒙古人发生内乱,清兵趁虚而入,灭了准葛尔汗国,就对这里实行统治,大清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敦煌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乌鲁木齐城,乾隆赐名迪化,俗名叫汉城。今天北疆有个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南疆库尔勒地区是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这两个自治州的蒙古人就是乾隆灭准格尔后留下或迁移去的。从语言学角度看,蒙古高原上回鹘人讲的突厥语,也是起源于黄河流域,所以无论蒙古族,还是维吾尔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从乾隆时开始将这个区域开始叫做新疆,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实行半自治式的行政管理。
中共当政后,名义上,让新疆维吾尔人实行自治,实际上是不断加强对这个地区的独裁统治,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权后,将王震手下的10万军队转化为新疆建设兵团,并将内地的汉人通过行政手段调到新疆。一些老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震的权力大于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这几年中共又制造所谓东突厥事件迫害维吾尔人。
泛突厥主义,本来是前苏联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潮,就是在苏联境内的鞑靼人中和在土耳其社会中,有人提出讲突厥语的人,应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东突厥国,甚至有人直截了当的提出,恢复奥斯曼帝国,这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造民族分裂的错误思潮。这种思潮,被在中国境内维族中极少的极端主义分子接受,甚至用暴力手段闹独立活动,中共也采取暴力手段残酷镇压。习近平上任后,就发生过维族人和汉族统统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中共在镇压中,将打击面扩大到迫害无辜的维族民众,这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仅举一例,就是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有个教经济学的维族教师,名字叫伊力哈木・土赫提,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为了沟通维族人信息,增进国人对维吾尔人了解的和平网站,他这个网站,从来没有民族分裂的言行,但是中共在2014年9月逮捕了他,扣上“分裂国家罪”,将他打入大牢,终生监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国际上,他却获得了相当于诺贝尔奖的马丁・恩纳尔人权奖。国际人权组织认为,维族人民反对中共高压控制,争取民主自由的和平行为,被中共视为分裂颠覆国家,迫害无辜,这是践踏人权,也是不得人心的政举。
备注:
奥斯曼帝国是奥斯曼一世创建的帝国,存在于1299至1922年,极盛时期领土跨欧亚非,包括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在灭东罗马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官方语言讲奥斯曼土耳其语,民众宗教信仰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