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是从明代开始的。图为现代人选购月饼。(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对于中国人来说,庆祝节日都从吃开始,不同于饺子的百搭属性,月饼仿佛就是为了中秋而生。许多人都觉得,吃月饼是自古以来的中秋风俗。上古时期的嫦娥一登月,地上的吃瓜群众就开始吃月饼寄托相思。
自古以来吃月饼纯属子虚乌有!月饼其实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食物。月饼首先它得是个饼,不能是个馕,对不?
“饼”在古代是包括面饼在内的所有面食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饼就已经出现了,在《墨子・耕柱》中记载:“今有一人于此,羊牛自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生饼,则还然窃之……”有人自己家的肉都吃不完,还去偷人家的生饼,可见当时的饼不是什么稀罕物,百姓家中常备。
东汉时饼的样式开始多起来。刘熙在《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且《释名・释饮食》中就列出了七种饼:“胡饼,作之大漫迈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胡麻就是芝麻,西汉从西域引进。这胡饼就是芝麻饼,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面饼上烤熟。虽带个不开化的胡字,却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心头好,据《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根据文献的记载,汉代并没有“月饼”这玩意啊!嫦娥成功登上月球几千年了,老百姓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还是不觉得要为了这个女人吃点什么。
最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月饼是什么?不是莲蓉、五仁、豆沙,而是大上海的鲜肉月饼!
魏晋南北朝时期,饼食种类变得丰富,制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北魏贾思韶《齐民要术》记载了饼类面食20多种。《饼法第八十二》中的“作烧饼法”就记载了羊肉烧饼的做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羊肉馅的月饼的就这么让人猝不及防地出世了。到了“以大为美”的唐代,这款肉馅月饼来了一次灵魂的升华。富裕人家中流行做一种个头超大的胡饼,在其中加多层羊肉,每层羊肉间隔以椒、豉,用酥油润和,放入炉中烤,肉半熟时取出来吃,叫做“古楼子”。
事实上,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不过饮食方面主要是摆酒席以赏月为主,还说不上有特色节令食品。
到了生活美学极为发达的宋代,我们才见到“月饼”的大名。不过,这时的月饼还混杂在一堆点心中,只是街市上所卖的日常食品,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买到。
《梦粱录》曾一口气罗列菜名300余种,在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诸色点心事件附)”写道:“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饨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寿带龟仙桃、子母春茧……”
可见包括月饼在内的这些点心,都并不是今天特别用于中秋节的月饼。更有意思的是,在宋代以前中秋节根本就不受重视。直到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中,才增加了中秋休假一日的内容,从此,中秋节才被官方定为法定节日。
图为现代五仁月饼。(图片来源:Adobe Stock )
月饼登上中秋的舞台,还得要等到明朝。月饼终于开始以拜月供品的身份出道,在中秋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目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看看,人家明代的商户就知道在月饼的包装外形上搞花样、过度包装,抬高月饼的价格。
好了,说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横扫大江南北的中秋节必备食品月饼,是从明代开始的。月饼在中秋节的最初用途是作为拜月的供品,“其祭果饼必圆”。因为是供品,必然要选上好的材料,要做出好味道。这样就使月饼在物质方面跟以前的饼食或点心不同了,就成了为中秋节特制的节日用品。
清朝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民国,月饼的口味也渐渐分了流派,比如有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广式月饼和滇式月饼等。其馅料既可用芋头、莲子、杏仁、桃仁、芝麻等果料,又可用荤肉、蛋黄等。
清后期的北京出现了“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的描述,月饼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上海杏花楼、北京稻香村、广州的莲香楼成为享誉全国的月饼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