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块硬木板合制成六棱琴筒,经舞台使用效果极佳,于是取名二胡,它是为京剧而产生的乐器。(网络图片)
接续〈【忆海钩沉】京剧知识浅谈(四)〉一文
(四)京剧逸闻趣事
京剧在形成,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世纪,到1990年,是徽班进京整二百年。这二百年来有许多传闻故事,就像水中掀起的浪花涟漪,随着时间的延续,许多往事渐渐地被人们忘记或被历史湮没。我认为了解历史可以使人们继往开来,可以学习前人的美德,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生活乐趣,因此我搜集了一些京剧方面的逸闻趣事,现在写出来以飧读者。
1、先罚后赏
同治年间,有一个净角叫李永泉,人称溜子。他在宫中演戏很卖力气,同治小皇帝看了他演的曹操戏后大怒,令责打他四十竿。当时宫内的规矩,体罚有过失的伶人不打板子,而是使用蚊帐竿打屁股。打完后,按规矩伶人得给皇帝叩头谢恩。当时连升平署的总管也懵了,不明白溜子为何挨打。到谢恩时,同治说:“我看你还奸不奸。”总管恍然大悟,忙替溜子解释说:“主子打错了,他是在演戏,得装什么像什么,不是他奸。”这时小皇帝也乐(le)了,说:“既然错了,那就赏他吧,让他自己说赏多少。”溜子说“一竿子赏十两银子。”同治应允,于是溜子得赏银四百两。他用这些银子在彰仪门(今广安门)外,买了房子置了地,还买了两匹骆驼,过起了小康日子,不再演戏了。
2、慈禧赏杨小楼
杨小楼在春台班学艺,被谭鑫培看出是个好苗子,收他为义子。杨小楼在谭鑫培的指导下进步很快,1904年经谭鑫培引荐,杨小楼到升平署做内庭供奉。杨小楼演的《武家坡》光绪和慈禧看了很喜欢,就给他赏银。从此杨小楼经常到宫中演出。溜子笑道:“人家小楼到宫里演戏就如同住姥姥家。”北京话,“住姥姥家”就是受宠爱的意思。
有一次,农历二月二,(古时传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宫中演《龙灯舞》。杨小楼不慎把香炉碰倒了,于是灰火四溅,差一点引起火灾。慈禧向杨小楼问话,小楼实话实说:“回老佛爷,我一天演四场《挑滑车》太累了,不小心......”慈禧听后,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给他赏银,令他回去休息。
3、刘赶三和他的驴
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名丑刘赶三,名叫定山,赶三是他的艺名,晚年人称他老赶。
道光年间他与“春台”、“四喜”等戏班的名演员同台演戏。他演《探亲》一戏时,是赶着真驴上场的,即使到宫中献艺,他也带着他的驴去。第一回进宫时,护卫不准他带驴进宫,回老佛爷后,慈禧恩准放行。
这头驴是他亲自驯出来的。它通人性。有一次在宫中演戏,驴到台口,刘赶三说:“老佛爷在此,你还不跪下磕头!”于是这头驴前膝点地,头向上昂,磕头不止,逗得慈禧直乐,立马给赏。后来宫中还按月给这头驴支口粮。此事当时轰动京城。
这头驴的食料都是刘赶三亲自料理,亲自喂。那时王公贵族出门都是骑马或乘轿。刘赶三出入家门却经常骑驴代步。刘赶三下驴入户,驴留在外面也不用人看护,这头驴会自卫,生人不能靠近它,因此也不会丢失。
刘赶三为人正直,常自编戏词,在演出中讽刺时政,挖苦坏人。在甲午战争后,他已经八十多岁。有一次他在台上讽刺李鸿章无能,因而得罪了李的爪牙,将他逮捕入狱。光绪21年(1895年)他死于狱中。
刘赶三在北京去世以后,他的这头驴,不吃也不喝殉主而亡。笔者曰:驴马尚能知义报答主人养育之恩,较之当今忘恩负义之人高尚多矣。
4、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曰,有志者事竟成。今举京剧演员为学艺,遭受挫折而不辍学,仍然逆流知难而上,因而成才的几则小故事。
其一:梅兰芳在16岁以前,长相不大好看。在七、八岁学艺时,有人笑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谁都不愿意教他戏,只有吴菱仙坚持教他。虽然如此,梅兰芳为人谦和,总是暗暗吸收别人长处。到16岁以后,他的身材,身段,面貌都变好了。同行称赞说他“嗓音好,表情好,表演好”,深得观众喜爱。他成名以后仍然闻过则喜,不耻下问,虚心听取观众意见,因此他的艺术水平不断地提高。他还博学。他的诗、琴、书、画都不错。他有句话说“说吾孬者吾师也”。由此可见谦虚至诚,这也是名优的美德。
其二:盖叫天原名叫金豆子,他搭班学戏时谭鑫培已经是名演员了。谭的父亲也是京剧演员人称“叫天”,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金豆子在起艺名时,同伴们有的提叫这个,有的提叫那个的,他都不满意,于是他说:“就叫盖叫天吧。”有一个同行大笑说:“你也配叫这名儿?”金豆子说“你还别瞧不起人,我不但要学他,还要胜过他呢。”于是他的艺名就叫盖叫天。后来经过他不断努力学艺和练功夫,终于成为一个名武生。
其三:汪笑侬是票友下海成名的京剧演员。他是旗人,的原名叫德克金,曾当过知县。当票友时学汪桂芬,工老生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一次他演戏,汪桂芬到后台,听了他的戏后说“像蚊子叫”冷笑而去。后台管事的是个上海人,把此事告诉了德克金,说:“汪笑侬。”上海人把“你”字叫做“侬”。德克金听后索性把艺名叫做汪笑侬,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后来他果然成为海派的名老生。
5、尚小云助人为乐
尚小云是四大名旦之一,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名演员。他的人品高尚,艺术精湛。成名以后很重视京剧人才培养。
旧京剧科班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旧科班教学生是口授心传,因才施教。师父对弟子是手把手的教,入班前要订立契约,没有文化课,学徒没有人身自由。尚小云看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立志革新。他在1936年创建“荣春社”科班。他对弟子约法三章。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规矩。凡是入科班的学生给人身自由,不立卖身契约,但是学生必须上文化课,科班保证学生温饱,学有所获,出科职业有保障。
当时正值日本侵华,物价飞涨。在他之前叶春善办的“富连成”,程砚秋和焦菊隐办的“中华戏曲学校”,任得富办的“文林社科”都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尚小云助人为乐,收了上述各科班的学生让他们到荣春社学习。为了筹措办学经费,他把自己家的七所房产都变卖了。当时一些名演员如王凤卿、尚和云、筱翠花、李洪春等也都到荣春社做义务教师,不收报酬。尚小云毁家办学苦心经营12年,到1948年因中共对北京围城,京剧不景气,演员失业,办学经费无着落,才忍痛停办。荣春社为中国京剧事业培育出一大批人才,后来许多人成了名演员。比如方荣翔、马长礼、王培荣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经尚小云培育过的还有吴素秋、李世济、毛世来、张君秋、叶盛章、叶盛兰、张云溪等。
6、早期的京剧电影
看过胡安执导的电影《西洋镜》的人会知道,中国第一部取材于京剧内容的黑白片,无声电影是谭鑫培演的。《西洋镜》确实是根据历史事实编拍的电影。
中国的第一部京剧电影,拍摄的时间是1905年,当时用的摄影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买的,是一部法国造,木制手摇摄影机。摄影师叫刘仲伦。当时谭鑫培是在露天地表演的《定军山》,是戏中的几个演出片段。即“请缨”、“舞刀”、“开打”、“叫场”等。
中国第一部有声京剧的电影片,是在1933年由天一影片公司拍的,是由古代有声影业公司发行。片子的内容由谭富英、雪艳琴等演的《四郎探母》。
中国第一部有声彩色京剧电影,是由华艺公司在1948年拍的。导演是黄穆。内容是梅兰芳,姜妙香等演出的《生死恨》。鼓师是王燮元,京胡琴师是王少卿,京二胡琴师是倪秋萍。
7、桃李三千众的王瑶卿
京剧教育家王瑶卿原名瑞臻(zhen),字雅庭,别号菊痴,王瑶卿是他的艺名。他九岁师从田宝琳,后入三庆班,以后又搭小鸿奎班。他15岁随班进颐和园演戏,得到慈禧赏识。16岁入福寿班,21岁为宫廷供奉,与谭鑫培配戏。成名以后改革《玉堂春》,由原来以老生为主的戏改为以旦角为主,还为这戏设计了反二黄唱腔。1909年自己挑班演戏。代表戏是《十三妹》。他广泛吸收各行精华创花彩。晚年,在1926年以后不再演戏。转为课徒授艺。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均得其授艺。五十年代初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4年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后人称他为通天教主,桃李三千众。他的主要传人有荣碟仙、徐碧云、朱琴心等。他在戏校教的学生中后来成名的弟子很多如新艳秋、王玉蓉、李玉茹、吴素秋、杜近芳、候玉兰等。此外,张君秋、芙蓉草等也曾得到他的传艺。
8、京二胡的来历
1923年梅兰芳等排练新创作的《西施》时,感到主要靠京胡伴奏,音色还不够圆润丰满,就与琴师徐兰沅探讨如何改进。当时试着使用了好几样乐器如四胡、大忽雷、小忽雷等加入文场,均不够理想。于是又在琴筒子上下功夫。先试用椰子瓢,后又改用梧桐板做琴筒,发出的声音仍然不好听。经过多次试验改进,最后把南胡的蟒皮改为蛇皮。在此基础上,王少卿和制琴专家洪广源两人精心设计,用六块硬木板合制成六棱琴筒,经舞台使用效果极佳,于是取名二胡。也就是现在的京二胡。王少卿是第一个使用京二胡的琴师,他和徐兰沅二人为梅兰芳操琴配合默契。从此二胡便进入了京剧文场。
9、梅博士的由来
应美国友人的邀请,梅兰芳在做了多年的准备以后,于1930年率剧团访问美国。当时剧团的阵容有21人,主要成员有王少亭、朱桂芬、姚玉兰、刘连荣、徐兰沅、孙惠亭、齐如山等。演出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御碑亭》、《汾河湾》、《虹霓关》、《洛神》、《木兰从军》、《金山寺》、《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春香闹学》、《麻姑献寿》、《空城计》、《捉放曹》等等。
二月先在纽约演出,引起轰动。然后到美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历时半年,深受民众欢迎,也引起美国高等教育界重视。5月28日美国波亭那大学授予梅兰芳博士学位,颁发证书。并举行晚宴庆贺。当时出席晚宴的人数达3000之众。第二天,南加州大学也授予梅兰芳博士学衔。梅剧团载誉而归。从此梅博士的称呼就在国内传叫开来。
在讲这个典故时再多说两句,梅兰芳的成名和艺术上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天分和努力外,还有齐如山的支持,就如同邓丽君的成名离不开庄奴(王景羲)的歌词一样。梅博士成名前后的演出剧本几乎全是剧作家齐如山编写的。齐如山在大陆时曾为梅兰芳编写了40多个演出剧本。
10、功夫不负有心人
陈德霖在三庆班学戏时,到十四岁“呛嗓”了。他仍然很用功。他天天到先农坛和天坛围墙根去喊嗓子。苦练六、七年,同行见了都劝他不要太辛苦了。谭老板笑话他说:“德霖,你见过哪一个好角(jue)儿是由坛根出身哪。”这话更激励他坚持不懈。又练了两年,他的嗓音恢复了。又能与谭鑫培同台演出《二进宫》了。起初,谭还担心他唱不下来。但当他一上台,谭就大吃一惊。问其故。陈回答说:“由坛根练出来的。”于是谭老板大笑不止。
陈德霖在光绪十六年入升平署当差,做内庭供奉。他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鸣惊人,得到慈禧太后赏识,他也是早期的名旦。王瑶卿、梅兰芳、王惠芳、姜妙香等都曾是他的弟子。余叔岩是他的女婿。
矮子功是武丑的必修课。在演戏中扮演身材矮小的剧中人物,演员必须蹲下身子,蹲着腿走路。还得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论坐,卧行动都得蹲着,身体不能站起来。如《扈家庄》一戏中扮演矮脚虎王英,演员就得用矮子功。
张春华在天津学艺时,师从叶盛章。叶教张春华练矮子功有一个绝招,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天天去天津劝业场练功。劝业场是座五层楼的大商场,位置在和平区,处于繁华的市中心。他们从一楼到五楼不停地跑上跑下练功。所以张春华在舞台上演戏扮矮子轻松自如。他演开口跳,博得观众喝彩。但是外行人不知他练这功夫付出了多少辛苦。他是靠跑楼梯才练出来的硬功夫。
在晚清时,有一个丑角演员叫张占福,人称张星儿。在北京天桥燕舞台与武生张玉峰合演《九义十八侠》,张扮逍遥太岁马清风,张星儿扮活阎王公孙成,二人配合默契人称一绝。张星儿的矮子功是追大车炼出来的。就是在剧团流动演出搬家时练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剧团搬家用大车拉东西。大车就是马或牛拉的车。大车上装满了戏装、道具、刀枪、把子等剧团的家当。车在前面走,张星儿跟在后面练功。他是用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车尾,一头拴到自己腰上,随着大车走,他蹲着走练矮子功。一走就是二、三十里地。这样炼出来的功夫,拿到舞台上表演能不得彩吗?
11、末代皇帝的婚典堂会
1922年12月,宣统皇帝与婉蓉举行大婚仪式后,接着举行盛大堂会。这次堂会是肖长华和升平署总太监武长寿主持。请了京剧名演员王瑶卿、田桂凤、尚小云、俞振庭、龚云甫、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等演堂会。一连演了三天三夜,压轴戏是梅兰芳与杨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点这出戏时有人问溥仪:“大喜日子演这戏合适吗?”溥仪说:“没关系。”当演到虞姬自刎时,太妃和宫内其他女眷都落泪,一些王公也摇头,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到了1924年,冯玉祥的军队把末代皇帝赶出了紫禁城,这在历史上叫“北京政变”。那些王公贵族们又叹息说:“大喜的日子演《霸王别姬》应在今日了。”
12、一百袋面粉
1946年冬天,梅兰芳应上海天蟾舞台之约,率团到上海。到上海的第二天,梅兰芳的老搭挡肖长华先生病了。梅一方面现找替代演员,一方面对肖长华关怀备至。肖长华这次一病自始至终未能登台演出。梅兰芳仍然同往常一样,分给他包银。并且以肖养病开销大为由,从他自己包银中取出不少添加在给肖长华的包银中。肖长华坚持不收。梅兰芳又派管事去劝说,肖推辞不过,暂且收下,但分文未动。到大年初一这天,肖长华用这钱买了一百多袋面粉,放到北京梨园公会门口。凡是戏曲界的同行都可以来领,无需任何手续。肖长华只向来领面粉的人说一句话:“这是梅先生买的,让大家拿回去过年。”
13、三百套寒衣
有一次程砚秋到上海演出,上海有一个大款办堂会,点名要程砚秋唱《武家坡》,被程谢绝了。这主又派人去游说。当时正值冬季来临,上海戏剧界许多贫困演员,正为无寒衣过冬发愁。程砚秋见此景,对来劝说的人说:“让我唱可以,但要答应我两个条件,一是唱《武家坡》不带‘跑坡’,二是我一分钱不要,但要给上海贫苦同行每人一套棉衣。”这位大亨因为开口在先,只好答应。结果三百套里外三新的棉衣,分发到贫苦同行手中,大家无不称赞程先生厚德。而那有钱人花了钱,却只看了半出戏,因为《武家坡》一戏,最精彩的是“跑坡”,他没能看上。
14、唱戏犯忌讳
慈禧是个戏迷,她身边的太监也都会唱戏,宫内设有南府戏班,专为她娱乐消遣。她还经常传宫外的戏班进宫给她演戏。
有一次太监小德张在点戏时,听说新近从南方来的有个唱黑头(净角)演员演包公戏很好。于是小德张传这个叫麻穆子的进宫演戏。他演《双灯记》里的包公,唱词中有一句“最狠不过妇人心”。慈禧听后大怒,令戏立即停演。传旨:“将麻穆子责打八十竹竿子逐出宫外。”为此事小德张也挨了打。
有一次孙怡云进宫唱《玉堂春》,犯了忌讳。出场散板有一句“鱼儿落网有去无还”。这是宫内演这出戏改的。因为慈禧属羊,为避免惹祸,把原来的唱词“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改了。但是孙怡云不知道,仍然按老路子唱,结果犯忌。气的慈禧怒不可遏,把孙怡云赶出宫,从此以后不再传他进宫演戏了。
15、爱琴失而复得
孙佐臣有一把特别喜爱的京胡。是在一个偶然机会,以八百文铜钱买的。此琴不仅杆、筒长短粗细合度,而且琴声宏亮,于弦外别有铜音,故孙佐臣视为珍宝。有一次孙携此琴进宫献艺,不料被光绪皇帝相中,索要而予。光绪喜欢文武场面,也爱收集文武场场面乐器。见到别人有件好乐器便索要不还。仅小鼓(单皮)他就收藏了三十几面。
孙佐臣的爱琴被皇帝要去后,一直闷闷不乐,终日怏怏,不思寝食,被慈禧察觉,问其故,孙如实禀告。于是慈禧复命皇帝归还与他。孙佐臣爱琴失而复得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