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可以行旅不带粮 路上有人款待?(图)

作者:严谨 发表:2016-12-09 04: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太宗以仁为本,建立“贞观之治”。(网络图片)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姿多采的,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统治者最重要的治国信条,就是要关心爱护百姓,重视实行仁政,来取得百姓的认同。而仁政最重要的就是仁德,这是对统治者个人品德修养要求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的人民,可以行旅不带粮,路上有人款待,这么好啊!您猜是哪一个朝代?

唐太宗以仁为本

唐代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的事件,监狱里抓满了人。唐太宗下诏派薛仁师去复查。

薛仁师到监狱后,就给囚犯们打开枷锁,供给饮食,送水洗澡。最后,只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

朝中的官员孙伏伽,怀疑他平反过多。薛仁师说:“遵照皇上(唐太宗)的意见,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恕(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为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我执法公正,即使触怒了皇亲国戚,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

后来,皇上为了尊重孙伏伽的意思,下诏派人调查薛仁师办案的情况,事实证实了他所平反的人,果然原来是受到冤枉的。

从此以后,唐太宗对薛仁师更加信任。

贞观之治:行旅不带粮 路上有人款待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这三家文化的核心,都以端正人心为本。这是法律的作用所远远达不到的。

唐太宗施行仁政,虚心纳谏,刑罚宽简,吏治严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盛世。贞观四年,一年只判有死刑犯二十九人,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是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的时候。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治安良况,是因为唐初重视了教化的作用,强化了道德伦理,人心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故遇上天灾,全国上下齐力抗灾,也并无怨气。后来遇上丰年,社会便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这也是很自然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行旅不带粮,路上有人款待与送给,这就更非一般社会风貌所可比拟了。

所以史家将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改革极刑

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注重改革极刑。《资治通监》记载:“皇上(此指唐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共同议定改换刑律,放宽绞刑五十条,使死刑其改为断右脚趾。皇上还嫌它太惨,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限为三年。皇上批准,下诏实行。

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公正直,就提拔为大理少卿。

又发现:在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或祖荫的人,就下诏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者,判以死罪。没有多久,却又出现有假冒事件,发现后,唐太宗很生气,当即下令: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新法律,应当流放。”唐太宗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已下令杀他)吗?”戴胄说:“您刚才的命令,是出于您个人一时的激愤;而法律,则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样不对,订出了新法律,就应当依法办事。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说:“您能如此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

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护法,言如泉涌,唐太宗都听从他,所以国家没有冤案。

唐太宗以仁为本,不因个人的喜怒,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从这一点看来,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仁君。

(事据清代居士周思仁着《安士全书》)



责任编辑:辰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