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得懂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此方不落入“强记不通”的窠臼中。(图片来源:NegativeSpace)
读书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岂不无趣?若能求得知识,又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纵贯其他领域,岂不妙哉?最怕的状况,莫过于阅览了群书,习得了各领域知识之人,到了真要施展腹中墨水之际,却出现尽知其典故而不知变通,那样可真是贻笑大方了。
每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多少都会觉得读书很辛苦,并希望能成为熟捻各学科的佼佼者。倘若能够了解自己为何而读,进而读出兴趣且还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才真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亦如《朱子全书・学三》所载:“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别以为只有现今的教育才会培育出苦读强记而不知变通之人,在张鷟的《朝野佥载・第四卷》中,亦记载了一名不知变通、始终无法将背诵的知识真正地发挥出来的文人:
武则天时期,吏部的候选官员沈子荣能够诵读、判辨两百道题,可是在考试那天却下不去笔。有人问他,沈子荣说:“无非是命啊!今天没有一道题目与我背诵的是相符的。有一道题颇为相同,只是人名又有所不同。”
到了隔年的选官之试,判题是水硙(水磨),沈子荣又不下笔写了。有人问他,他说:“我所背诵的水硙,乃是蓝田县的,可如今问的是富平县,这让我如何下笔?”听到沈子荣这么回答的人,没有不拍手大笑的。
这样的故事,真的是让人开了眼界,只觉得所谓的读书人虽然读了很多书,看似懂得很多,可是若无法运用,实际施展出来,岂不是恍若未闻?这种记诵式的读书人,若真的被录取了,任官之时能有多少作为?科举考试是为了考核得来这样的文人而存在的吗?当然不是,只是科举考试侧重的部分,却多半造就了读书人反复记诵的本领,这亦与现今社会在讨论教育究竟想培育出怎样的孩子是相似的。虽说摆脱了孤陋寡闻是好事,可若只是着重强记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不懂得知晓其中真正的道理,并懂得实际实践,那耗费心力记诵书籍内容所换得来的旁人的赞叹,就真的只是坐拥虚名罢了。
可是,转念一想,这岂不是多数人的常态?当我们阅读了书籍,吸取了知识,懂得许多为人处世、应对进退的道理,可是我们却又不免落入凡事无法以知识来智慧地解决的窘境。这种状况,可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又不同了。或许,这得再反过头来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读书吧!
无论如何,读书就是为了丰富人生、培育兴趣且蕴积生活能量。因此,总得多加思索,懂得举一反三,以免陷落任何一种不自知的困乏境地。
参考资料
御纂朱子全书(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严杰译注;周勋初审阅《中国名著选译丛书67唐五代笔记小说》(台北:锦绣,1993)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