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图片来源:Pexels)
往昔,听教授讲解《楚辞》时,只觉得这种产生于南方、字里行间有很多“兮”字的诗集难读又难懂。一有了这个前提思想,当然就更难进一步理解其独特的意境了。如今再回顾当初印象最深的〈渔父〉时,已经较能理解其意涵了。
《楚辞》中的〈渔父〉
《楚辞》最基本的定义,是指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诗歌作品。《楚辞》是由西汉文学家刘向筛选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所编汇而成。东汉文学家王逸后着《楚辞章句》,这是第一本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中的许多篇章,例如《离骚》、《九歌》、《九辩》等,都因为作者是极有名望的屈原与宋玉,而受到大众的关注。不过,即使是现在仍无法确定作者是何人的〈渔父〉,一样因为内容的殊异性而倍受注意。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七》中即表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根据历代学者的考究,《渔父》应该是楚人的作品,而非屈原之作。
〈渔父〉刻划了屈原与一位渔父的特殊对话: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全文的意思主要是说,屈原已经遭到放逐后,游历至沅江一代,他一行走一边吟唱地来到水泽边。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渔父见到他就问说:“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
屈原说:“全世界皆污浊,唯独我洁净,众人皆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我才被驱逐流放。”
渔父说:“圣人不会拘泥于外物,而能顺着世俗而变迁转换。世人既然皆污浊,何不搅浑其泥垢,而簸动其波涛?众人皆沉醉,何不吃食其酒糟而喝饮味不浓烈的酒?何故认真思虑、举止高于世俗,使得自身遭遇放逐?”
屈原说:“我听说才刚洗过头之人必定会弹落帽冠上的灰尘,才刚洗过澡之人必定会抖落衣服上的尘土,岂能让洁净的身体受到外物的玷污?我宁可奔赴激流不息的湘江,葬身在江中鱼儿的腹肚中。岂能让白净的纯洁,蒙受俗世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摇划着船桨离去。他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呀,可以洗涤我的缨带;沧浪的水混浊呀,可以清洗我的脚。”渔翁就这样离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