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物质的利诱,孩子依然热爱上课(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10月21日讯】近日有幼稚园老师在网上讨论区有感而发,说自己常要自掏荷包去买礼物给学生。最近还因为礼物不够吸引而遭家长投诉,校长也建议老师买礼物要“好好看看,不然会影响学校。”然后更有其他老师加入讨论,分享家长曾经如何不屑自己购买的礼物。
读完事件,立即记起一件事。话说当小学班主任的朋友为班上设立奖励计划,鼓励良好习惯。这类计划在小学尤其常见,学生会因为做得好而获得贴纸。当累积到一定数量,便能换领小礼物。该班主任最后对学生读出计划的最吸引人之处:“全年度累积贴纸最多的三位同学,还会得到大奖呢!”通常,小一、二的学生听到后都会顿时吱吱喳喳,盘算自己如何能打入三甲。有一年,竟然有位学生问他:“大奖会是双人来回巴黎迪士尼的套票吗?”这一问令老师哑口无言。一个只有七岁的人,到底要经历过什么,才会觉得自己完成份内事的结果,会是机票连迪士尼入场卷呢?
实不相瞒,我由第一日开始当老师开始,便告诉自己不要堕入贴纸与小礼物的无底深潭。起初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怕麻烦;我不想公余时间常常要跑到书局留意贴纸的价格。而且我为人善忘,与其因为忘记带贴纸要常跟学生交代,不如打从第一堂课就不给。
久而久之,我发觉即使没有物质的利诱,孩子依然热爱上课。于是我自问,既然孩子天生爱学,到底在教学上加入这种外在的原动力,其实到底有何用处呢?后来花了点时间去认识心理学大课题“动机(Motivation)”中的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发现当外来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如果用不得其所,的确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
一个在 1973 发表的实验报告也推论了这一点。研究员将孩子分成两组,并提供不同的画具和颜料去让孩子创作图画,第一组的小朋友知道完成后会获得一颗小星与蝴蝶结,另一组却对完成后的奖励毫不知情。结果,研究员发现,虽然两组的孩子都完成作品,但在过程中,他们观察到,第一组小朋友花在探索桌上不同颜料的时间,远比第二组的孩子为少;那明显是因为孩子都希望尽快得到奖品。
如果单纯看结果,两组小朋友都达到要求。可是只要我们想深一层,都会同意第二组孩子的学习经验,丰富得多了。我再大胆假设一个实验的延伸,如果第二组孩子完成作品后并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由此至终也不知道小礼物的存在,我相信他们也会欢天喜地告诉爸爸妈妈今天画画的经验,并为遇上新颜料而感到高兴。对我而言,这便是一个立体、完整兼有质素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奖励是莫须有的。
当然,教育也不能没有目标,但是老师能够与孩子一起在这漫长的路上细看风景、好好保存他们那份相信知识及热爱探索的心态,远比自掏荷包去奖励一些学生应做的份内事来得紧要。我们不能在一边厢投诉家长学生过份势利,却在另一边厢去盲目用物质鼓励学习。因为这其实是好心做坏事,将孩子好奇心与对学习的热忱慢性消磨,令他们变成急功近利的人,一生背负着那只懂得为物质奖励而劳碌奋斗的枷锁。即使最后家财千万并成为杰出人士,却其实跟那只需要时刻看见红萝卜吊在眼前,才肯前进的骡子差不多;表面优秀,实际只是物质的傀儡。试问谁甘心看见孩子,成为如此一个披着华丽衣裳的奴隶?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那种乐趣与满足,并不是一份小礼物可以取缔的。正如当我们看完一本好书,没有人会特地买杯雪糕去奖励自己,因为心里已经够快乐了。另外,老师当然亦有责任去令家长明白某些底线;我们没错是受薪的,但我们并非仆人,亦不是要忙着讨好大家、不断扭气球派礼物的小丑。所以要家长知道,奖与罚我们自有分数,一切额外的嘉许只不过是学习上的副产品,他们没有得寸进尺的权利。得罪说句,贪得无厌的学生与咄咄逼人的家长,是一些没有底线的老师有份纵容而成的。
能够自尊自重很重要。有尊严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尊严的孩子。当父母毫不留情地践踏老师的尊严时,他们甚至会为此沾沾自喜,却不知道,自己其实正在践踏孩子的未来。
所以,别要因为一些小恩小惠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