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姓,周氏,名旦。周文公,周文王第四子。(图片来源:大纪元)
中国历朝历代的圣王明主皆重修德政,敬天命,顺天意。虽然诸子百家政治立场不同,文化倾向各异,但对于以“德”作为政治主导的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周公在《尚书﹒召诰》篇中,将夏、商两朝的亡国,归因于“不敬厥德”,规劝成王要“疾敬德”,才能“祈天永命”。
《诗经》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这四句诗,是《诗经﹒大雅﹒文王》七章诗中的名句,是姬周初期建国时的“箴言”名歌。
这是告诫周室王朝继承者的子孙们,当在前朝殷商盛世的时期,他们并没有丧失了老百姓的信任。那时候殷商的善政,可以说符合了上天仁爱的标准。到了纣王的手里,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丧失了老百姓的信赖,因此致于国亡家破,才有我们今天的周室王朝。所以你们要把前朝殷商的失德,作为一面镜子一样,随时反照反省,不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那个至高无上主持大命运的天意,它永远监看着你,唯有施仁德在民,才能得到保祐,这是不可变易的最崇高的大原则。
曾子解释:“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得民心才能得国;相反,失掉民心,就会失国。但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衷心的归向呢?答案:“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他还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末”字,不是说财没有用。而是一个人以道德行为是根本,财货是由根本所发展、产生的枝末。换言之,德行,犹如树根,财货,犹如树的枝叶。树根不牢固,枝叶是不会茂盛的。
《左传》上说:“皇天无亲,为德是辅”,指出“天命”归于“有德”。
《庄子﹒天下》强调“以德为本”。《管子﹒兵法》也说“通德者王”。
《论语﹒为政》开篇第一段话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了孔子的另一段话,借用《诗经》中《大雅﹒抑》所谓“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强调“为政”必须坚持“德”的原则。据汉代学者郑玄的解释,《抑》篇的这一诗句,是说国君如果倡行德治,“则天下顺从其政”。
《大戴礼记﹒五帝德》回顾传说时代帝喾、帝尧、帝舜及禹的政治功绩,记录了孔子“其德嶷嶷”、“其德不回”、“其德不慝”的评价。同书《诰志》又可见孔子对于“舜治以德使力”的赞扬。孔子以历史昭告未来,提醒执政者“德”的重要。他认为,是否以“德”作为政治主导,可以决定执政的成败和政权的兴亡。古来政治的得失,都体现为“德”的作用。夏商周迭兴,都是因为前代“德昏政乱”,后代“发厥明德”方才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