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至圣先师孔子,也经历了勤读不歇的过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飞逝的分分秒秒里,眼睛内心总一再接收到大量又拥挤的噪声。因此,能够利用时间,真真切切地静下心来读进一本书,长期阅读著的人,是令人佩服的。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提供了绝佳实例!那需要的,是决心,是毅力。倘若从中获得人生乐趣,将之延展、散播开来,亦是真正喜爱书籍知识的人。
勤奋阅读方为上策
出了社会,大伙儿多少会觉得与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人甚至是在求学时代,就觉得读书非易事,当然更非乐事。手捧《论语》,心却飞得老远,只想吃零食,只想看电视,只想听音乐,就算是意图不明地四处闲晃,这样也好过闷啃著不知道为何而读的书籍。无论那是哪一类书籍。那时候,太过无知,太过目光短浅,宁可花时间欣羡功课好的学生,想像自己是文武皆优的学生,却无法给书籍一个永不离弃的承诺。
其实,只有极少数的天才,能够凭借绝顶聪明而不费吹灰之力地将知识吸收、转化,再将之与灵感融会贯通并施展开来,一般的人大多需要勤奋学习,连孔子都以自己为例,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来说明好学不歇的重要性与罕少程度,还自谦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以强调广博的知识并非天生得来,是倚靠爱好文化的自己勤学不止所得。
连至圣先师都如此说了,我们难道还要仰仗智慧才学从天无故而降吗?况且又不是生活困苦到得如“车胤囊萤”那样,借着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羡慕他人知识超群或饱览书籍无用,不如开始阅读,真正地将自己置身于浩瀚的书海中,无论是知识类工具类或考试类书籍,无论是否渴求……。这样,总好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劝学》中所言的那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增长见识的坚持阅读非易事
许多古人都热爱读书,并因为阅读而滋养了自身能量的状况,例如曹操的儿子曹丕不仅精通剑术,还知识渊博,他“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因此能挥笔成章,才华显耀。三国孙权还曾以汉光武帝在行军期间,仍手持书卷来鼓励缺乏文化知识的将领吕蒙,当吕蒙努力不懈地学习了一阵子之后,有日与鲁肃议论政事,其展示出来的见识谋略,令鲁肃惊呼:“非复吴下阿蒙!”由此可知,持续阅读能让人增广见闻,胸怀文墨,就如吕蒙那样“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小觑。
然而,阅读这种看似简单地拿起书本的举动,其实需要的是坚持。否则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甭说想积累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可能连建构个小范畴的知识面都办不到。你或许会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谁能说坚定地说,人人都能坚持呢?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在开学的课堂上问学生,能否坚持每天甩手三百下。学生们听了,纷纷笑了,毕竟这是一件再简单又容易不过的事了。过了一个月,当苏格拉底问起,90%的学生仍坚持着,再过一个月,还有80%的学生仍继续甩手。可是,当过了一年,苏格拉底再问起,全班却只剩下一个学生举着手。他就是日后成就非凡、世人皆知的柏拉图。
所以,请别再以为坚持是件易事,不妨先检验自己从小至大究竟坚持了多少事情、坚持了多久?从年幼至大,自己究竟读完、读懂、读通了几本书籍呢?
寻找适合的方式与乐趣
比起古人辛苦地穿壁引光读书,现代人读书已是件易事。(图片来源:Fotolia)
不过,若是能够坚持阅读,但却又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的话,可能就得静待时机成熟了。毕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非是人人皆能真正体会得到之理。从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有时只能等待。有时候阅读时间长了,习惯养成后,说不定能捕攫到乐趣,或是在成果丰硕,有回馈时,才能获得些许满足与信心。除了阅读的目的、汲取知识的层面与获得的效益尚且无法让心情愉悦之外,亦可改变阅读的方法。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明代学者顾炎武提倡了“经世致用”的学问,他亦十分讲究读书方法,他的读书三法为: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英国小说家毛姆则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是随着自己的兴趣选读。有的人,习惯把一本书看完后,再接着看下一本。可是毛姆是同时读五、六本书,他认为这样更合理。因为,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每天的心情都是不变换的状态,一日内也未必能对同本书怀持同样的兴趣热度,所以毛姆总是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读书计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习性,我们不妨依据自身的性格爱好、生活模式来选择最适洽的读书方式。
如果你现在生活中是缺乏阅读的状态,无论你对于追求知识是禀持何种态度,当你尝试吸纳知识不缀,或许渐渐会发觉,满胸满脑讲得出来的知识能够自满自傲,刺激思考路径之外,还能够慢慢地从中找寻安顿自我之道。因此,何妨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无压力地、偏食地、杂乱无章地胡乱阅读著……在一场没有边界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上演一段又一段彷佛在追寻着、酝酿着自己精神与心灵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