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大学课堂(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3月14日讯】杨师群是一位老师,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2008年11月底,杨师群先生在博客上透露,因为自己在《古代汉语》课上对当今政府说了几句批评之言,班上两位女生竟去向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市教委告发,称杨师群为“反革命”。
杨先生也因此遭到了有关单位的调查。从网上看到这则报道时,我感到有些荒唐,很是吃惊。我不禁联想到三年前卢雪松女士被学生告密的事情。卢雪松也是一位老师,吉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教研室的老师。
2005年,在一次课上,她向学生讲述了林昭——这个在毛泽东时代罕有的清醒且勇敢的女子——的故事。并且,为了使学生们有更真切的认识,她组织班上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班上的学生竟去向校方检举,称卢雪松在课堂上讲述反动内容。学校官方收到消息后,秘密停掉了卢雪松的课。
事后,知识界人士有个基本共识: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发生,可能与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地方院校的封闭性有密切关系,如果此事发生在一个中心城市的全国性高校,结果可能是另一番情况。
可是偏偏三年之后,在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上海,再一次真真切切地上演了如此相似的闹剧。同样是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告密者同样是学生,自己班上的学生。这实在是向知识界人士的共识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无法想象,当这两位热心的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言论竟然被学生视成为“反动”、“反革命”,甚至被告发到有司之处时,他们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卢雪松先生的朋友、网络知名作家冉云飞在《大学里的极品告密者》一文中提到:
几年前,遇到卢雪松之时,曾问及告密一事,从谈话中,可以感到,卢雪松对告密的学生没有怨恨,而是充满了深深地悲悯。因为,他们虽然是大学生,却也只是中国愚民教育下的牺牲品而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多少人曾告诉我们,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百家思想自由交流的天地,是精神成长的净土。而当怀着这样的期盼,步入大学校园之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在这里,思想开不出花朵,自由独立的翅膀被硬生生的扯断,校园里一位普通的老师,仅仅在课堂上讲述了对政府的几点不满,竟会被学生认作反革命,这是谁的悲哀?而放眼世界,华夏之外,在哪一个自由的国度,你能够看到这种闹剧?也许,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蔡元培先生曾多次说:“人言有良社会斯有良大学,吾谓有良大学斯有良社会。”如果大学校园成为告密者的天堂,学生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进谏的本能,只知歌功颂德、拍政府的马屁,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老师作为附势的本钱,那么蔡先生所说的“良社会”又怎么可能在他们手中形成?
老师是没有错的。一位大学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政府提出任何意义上的批评,这是其作为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因此,这些老师不仅没有做错,反而因了他们的行动,展示为人师者的良心,若不是出于对学子的关爱,对国家的满腔热忱,他们又何需煞费苦心向学生揭露被隐藏的历史,又何需向政府提出批评给自己惹来祸端?试问在当今中国的大学里,依然拥有这种意识和胆量的知识分子,还剩多少?有这样的老师,我们难道不应该倍感庆幸吗?卢雪松女士被停课之后,曾经给告密的学生写过这样几句话:“你,我的学生之一,我想说,我在课堂上的全部努力,是希望你在一个荒谬的世间逐渐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人在社会上立足可以有许多方式,我比较欣赏回归真实的内心生活。但那就需要退出许多虚假丑陋织网的纠结,这已只能做为个人化的选择而存在了。”短短几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对未来一代成才的殷切期望。她全心全意掏心窝儿地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勇敢地捍卫作为大学之基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的教学理念,不可谓不珍贵;这样的老师,不可谓不伟大。然而,他们热情的投入换来的是告密的回报,他们关爱的拥抱换来的是冷冰冰的匕首。这并非偶然现象,这种告密风潮其来有自。
从49年开始,中国就已经逐渐沦为了告密的土壤。最典型的莫过于每次运动、斗争的前前后后,都会兴起揭发检举的风潮。在文革之中,别说师生之间,就是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间都要被迫划清界限,互相揭发检举。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少数没有充当过告密者的角色。这种毒素已经深入了当代中国畸形的传统之中,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原本健康、单纯的大学校园之中。近些年来,在中国的高校里,创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形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钱财也砸进不少,但如果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保证不了,世界一流大学之梦岂不只是意淫?高等教育又有什么指望?!而如果一个国度的大学教育都被如此阉割,又能够指望谁去实现所谓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奢谈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谁当为此负责?学生自然有错,他们成了告密者,成为了扼杀言论自由的帮凶,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但是,有罪的,又岂止是这些学生?如果不是政府的不良引导,如果不是权势的威逼利诱,天真单纯的学生又怎会走向告密者的道路,又怎会“大义灭亲”,向自己亲爱的老师下手?真正需要改良的是环境,真正需要反省的是政府。一个文明的国度,公民永远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打理日常事务的管家,绝对不可以凌驾于人民之上。为了保证一个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对于政府的批评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在中国,权力垄断信息造成消息闭塞已是有史以来的“传统”,由此造成的官方愚昧甚至丧权辱国也是人们不愿提起的真实历史。这样形势之下,公民更有义务提出批评,政府也更有义务接受批评。
因此,任何一个公民,对于政府和执政党的批评权利都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况且,一个自信且勇敢的政府,必须有承受任何批评的胸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会因接受公民的批评督促而进步,不会因公民的言论自由而步入危境。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左传》中的《子产不毁乡校》一文中讲到,郑国大夫然明向执政者子产提及毁乡校(乡间公共学校,又是议政之所)之时,子产回答道:“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奈何毁之?”并用防川作为比喻:“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人就有这样的思想,这是很难得的,而两千五百年后,若是还有执政者将言论自由视作危害自身安全的洪水猛兽,甚至将此观点散布在精神独立的大学校园里,毒害单纯柔弱的莘莘学子,只能说是难得的混账不可救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