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成年后,是继续为他们包吃包住,保护在羽翼下,还是让他们离开家,自谋生路?这是做父母的面临的课题。自立还是啃老,也是年轻人不能不做出的选择。
什么叫啃老族?
“啃老族”在中文中是个新名词,它其实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是法国的“袋鼠族”,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的《快报》上;而“NEET”一词源自英国, 原本的完整形式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还在上高中的Richard在路上遇见了让他感触的一幕:树上的母乌鸦在将小乌鸦踢出窝。他觉得小乌鸦很可怜。回来跟妈妈提起这一幕,妈妈说:“你19岁以后也得离开家,妈妈也要把你踢出去。”Richard听了觉得很悲哀。好在他后来考上了大学,妈妈将踢他离家的时间推迟到大学毕业。
一般人都认为西人的孩子更独立,他们一成年就离家自谋生路,但新一代的情况也在发生改变。华人往往对孩子看得更重,把独生子女当成小皇帝来养。在孩子迟迟不离家“老养小”的家庭里,自古以来华人“养儿防老”的观念遇到了挑战。
孩子成年了也不独立,往往都有充分的理由:没找到工作,没钱养自己;工作收入低,租房太贵,父母有空房子;要继续读书。父母方面的原因也有,希望孩子永远陪伴自己,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等。
华人父母为了让子女独立,可谓煞费苦心。一位家境优越的太太,为了让孩子们出去打工,自己以身作则,在速食店打了份很辛苦的工。孩子们在妈妈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自立的第一步;另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看到一儿一女毕业后不找工作,天天在家打电子游戏,就干脆把房子卖了,自己回流。临走前,她给两个孩子租 了个房子,付了一年租金,就将他们“放生”了。等到一年后,她回来看姐弟俩,发现孩子们长大了,会自己养活自己,也会煮饭了。
与啃老族相反的是,有些孩子相当独立、懂事。在温哥华,孩子生活在华人家庭,并受西方教育。有些既保留了家人传统的孝敬父母,也学到了西方人的独立自主,从小自己挣零用钱,大学学费都不用父母操心。
孩子无心向学 踢出门歷练
移民20多年的Hanna在教育孩子方面还真费了不少心思。Hanna先移民,找到工作安定下来后,才将双胞胎的儿子接来加拿大。因为是单亲家庭,Hanna对孩子有负疚感,怕孩子受委屈,就尽量保证他们的花销,在两个儿子刚满16岁时,就为他们买了车。
儿子不想上大学
两个儿子真不省心。在上高中时,他们不完成作业,还逃课。上学时间,他们就一起去学校,然后不去教室,在学校找地方玩。校长找到Hanna,告诉她儿子在逃学,她才知道实情。当时校长给双胞胎兄弟两个选择,一是离开学校,二是将没做的作业补齐,继续学业。两个儿子商量后,决定把书读完。
好容易孩子们高中毕业了,Hanna松了一口气,准备让他们顺理成章地上大学。谁知道有一天,两个儿子一起来找她谈谈。他们说:“我们已经读了10年书,想要休息一下(Have a break),不想上大学了。”Hanna一听就很生气。
Hanna出身于高知家庭,祖上也是书香门第。她外公被清朝政府公派留学日本,回国后做铁路工程师。在她的概念里,不上大学是行不通的。而且,她父亲去世时,就给她留一句话:“不管生活多苦,也要供孩子们读完大学。”她刚来加拿大时,打三份工,后来上学读书,做了护士,生活才慢慢好起来。
她为孩子们准备了上大学的费用,谁知孩子们竟不想上大学。
让孩子出去租房
Hanna的第二任丈夫是西人,他的孩子们都很独立。他自己18岁后就自己离开家,半工半读,不靠父母。在年轻时刚从欧洲移民加拿大时,他父亲曾寄匯票帮助他,但他不兑现匯票,坚持自己找生存的出路。西人丈夫建议说,让孩子们在家住两年过渡一下,然后出去住,自谋生路。Hanna跟孩子们商量,他们同意了。
之后的两年,儿子们出去随便打个工做零用钱,吃住在家里,整天在家打电子游戏,其乐陶陶。轻松的日子过得很 快,西人老公提醒Hanna,约定的时间到了。Hanna开始有点捨不得,外面房租那么贵,家里的房间空着。而且,她还担心孩子们不会煮饭。西人老公说:“你是在用你的爱害他们!你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翅膀底下,阻止他们成为真正的男人。他们连对自己的责任都不能承担,怎么承担社会责任。”
Hanna狠下心,让儿子们出去租房住。她帮孩子交了租房子的押金和第一个月的房租,就离开了。第一个月,她担心孩子们不会煮饭,就经常送些食物到他们的冰箱里,第二个月就不给了。儿子们在餐馆打工赚的钱不多,又要交房租又要吃饭,日子过得很辛苦。几个月以后,他们想通了,告诉妈妈,他们打算上大学。
学生贷款各负担一半
不光是因为独立养活自己太辛苦,也因为他们在打工的过程中,发现不上大学,做的工作辛苦,而且赚钱不多。他们自己发现,上大学更有出路。想上大学后,他们与妈妈和解了,搬回家里。他们与妈妈商量好,交学费用政府贷款,毕业后,妈妈帮他们还一半,他们自己还一半。“我本来愿意把学费全帮他们出了的,但担心他们不珍惜,所以让他们自己出一半。”
谈到让孩子们独立的话题,Hanna的经验是,这个世界是优胜劣汰的,不能惯坏孩子。自然界的母鸟都知道,在小鸟羽毛丰厚以后,应该让他们离开家。小鸟不愿意离家,母鸟就踢他们出窝。强健的小鸟,就飞走了;弱小的,可能就掉到树下摔死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孩子们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可能会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迷失自己。一方面,他们会强调个人价值、自由,另一方面又期望父母供养他们。两个儿子曾经很反叛。他们晚上出去玩,Hanna为他们规定了回家的时间,他们对Hanna说:“不要想控制我们的生活!”Hanna说:“你生活在谁的屋檐下?要我养活就得听我的,否则独立去!”
谈判桌上 民主解决
家里的厨房里有一个玻璃圆桌,这是她和儿子的谈判桌。他们有什么问题达不成共识,就坐下来谈判,谈好了,签字。“我不打孩子,在家讲民主,讲道理。孩子要我说话算数,我也要他们说话算数。”Hanna说。
当Hanna让儿子们出去住时,儿子们受不了,说:“有你这么当妈的吗?”Hanna狠下心说:“你们看哪个妈妈好,就去给她当儿子,我现成的儿子送给她。”“对孩子,要帮他,不能包他。”Hanna说,如果孩子等、靠、要成习惯了,父母可能会品尝教育不当的苦果。
她听说过两个例子。两对夫妇各有一个儿子,一个是律师,一个医生。律师的父母将自己一生积蓄都花在儿子的学费上,没有让儿子还,儿子也认为理所当然。父亲退休后,帮儿子打扫办公室,赚取微薄的钱补贴生活;医生的父母在儿子读书时借给他钱,说好了让他还,儿子毕业赚了钱,还给他们了,这笔钱对他们晚年生活得更宽松有帮助。
孩子是生活的过客
现在,Hanna的儿子们都毕业了,都做了专业工作,一个孩子还做了律师。Hanna退休了,孩子们会不会“反哺”她?她说:“我自己有退休金,不用他们帮。如果我真的需要帮忙,他们还是会管我的。”
儿子们小时候,曾对她说:“长大后挣钱都给你。”几个月后,后悔了,说:“我挣钱给你一半可以吗?”现在他们都工作了,没有给Hanna钱,她也不以为意。孩子们在她生日或过节的时候,送她一些礼物,她就很满意了。“孩子是生活的过客,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有责任养他们,长大以后,就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了。”Hanna说。
预防孩子成为“啃老族”
社会学家认为,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比如衣服是不是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健康因素,不注重孩子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子女即使长大成人,在精神上仍然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有经验的家长们建议,从孩子第一次用哭闹的行为做要挟的时候就不能迁就他,否则他会变本加厉。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分为二,合理的采纳,不合理的修改甚至拒绝;孩子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从小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事事依赖父母;适当让孩子受点委屈没什么不好。孩子总有错了的时候,放弃责怪孩子是放弃教育的机会;磨难教育是一种值得认同的理念,适当参加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有好处;孩子遇到的困难,家长不妨让他自己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的自信和独立性。
“我不算啃老 只算半啃”
在十多年前王太太刚移民温哥华,儿子还上小学时,王太太得知一位香港移民让在家住的儿子交房租。
当时王太太很惊讶,那位香港人告诉她:“我并不是要孩子的钱,而是担心他不会存钱。他本来在家白吃白住,自己挣的钱吃光花光。我想让他有点压力,也想帮他存一些钱,在他结婚买房时一次性给他。”
当时王太太听了觉得有道理,考虑以后对自己的儿子也这么办。等到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王太太开始时还不好意思跟儿子收房租,想让他自己存点钱。儿子在家白吃白住,大手大脚花钱。
“光照相机就买了三部,健身器、衣服都买高级的。”王太太说:“我儿子还花不下20元去理髮。他爸爸养家,理髮还从来没超过10元呢。”于是,王太太开始跟儿子收房租,儿子不能接受。王太太的朋友听说了,也觉得她刻薄儿子、财迷。儿子在家住要交房租,而且妈妈老管他,说他房间乱,就索性出去租房住了。王太太也就由他独立去了。
后来,王太太要买新房子,同时把旧房卖了。但当时行情不好,新房子买了,旧房子没卖出去,想出租,管理处不让,说是有家人住的同时有租客才可以。王太太想,房子空着,还不如让儿子回来住,等以后行情好了再卖房。儿子不喜欢搬家,跟妈妈讲条件,说:“你说好房子不卖了我才搬回去。”
王太太后来决定不卖房了,将儿子的名字加到旧房子的房产证上,由儿子和房客一起供楼。她把月供款总额告诉儿子说:“每月就这么多钱要你包了,你自己找房客,租客交多了你就交少,否则你就多付。”儿子于是自己上网登广告找租客,他住自己过去在家住的小房间,把大的套房租出去,这样租金才高,比他自己要付给妈妈的多。电费和管理费王太太就替他交了。有时,王太太还给儿子去送吃的。有时,王太太开玩笑说儿子啃老,儿子就说:“我不算啃老,只算半啃。”
女儿多善解人意 较少啃老一族
Jean的女儿Tina从小就懂事,不靠父母,还能帮父母的忙。Tina还在国内上学时,家里已有奔驰车,但她从来不让父母送上学。有一次,摔伤了腿,父母开车送她上学,离学校好远,她就要父母停车,要自己走到学校,不希望同学看到她坐豪华车上学。
来加拿大后,她适应新环境也不用妈妈操心。弟弟刚来时有点胖,她就每天带弟弟去跑步。现在弟弟不但不胖了,而且长得又高又帅。上UBC读大学,费用也是自己解决,不要父母的钱。记者问她,学费是怎么解决的?她说:“一半是学生贷款,一半是打工挣的。”毕业后,她用了一年时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这期间,曾申请将学生贷款延期了两次。父亲问她,要不要家里帮忙?她不要。
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找到工作后,她每月还贷款,一有余钱再多还本金。她工作很努力,但不想一辈子打工,希望以后能够自己开公司。她说,不论是开公司还是以后结婚,她都不想让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她认为自己长大了,该是轮到父母好好休息,享受生活的时候了。
上大学租房转租差点被骗
一说起女儿Annie,张女士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女儿在麦吉尔大学读书,第一年自己住宿舍,在学校吃;第二年就搬出校外与同学分租房子,自己煮饭。
离家上大学的第一年,要在学校租房子住,需要从四五月份就开始租,否则有可能租不到。但9月份才开学,白租几个月纯属浪费钱。Annie于是在网上找租客,希望将房子租出去几个月。张女士说,因为没经验,Annie还差点被人骗了。有人说自己在欧洲,额度比租金大的支票将从美国寄来加拿大,想让Annie将差价先打到他的帐号上。好在Annie后来在妈妈和朋友的提醒下识破了骗局。
今年是Annie上大学的第二年,要放暑假了,她又想办法把与同学分租的房子租出去了,避免了几千元租金白交的损失。她放暑假回到家,就抱歉地跟张女士说:“妈妈,我丢了400元钱。”原来,为了快将房子租出去,她放租时比自己租房的价钱每月优惠了100元,4个月暑假就少了400元。
张女士当然没有怪女儿,女儿能想办法为父母省钱,她已经相当开心了。
大学毕业后女儿主动租房住
大学一毕业,Linda的女儿就离开家,自己出去租房住了。Linda很舍不得,就这一个孩子,希望她在家住。女儿说:“我大了,不能一直跟着你,这样对我不好。”女儿从中学开始,就不跟他们要钱了,中学、大学期间,都做家教,还打了几份其他工作。上大学,自己申请的学生贷款,自己还的。
他们一起回中国,Linda顺理成章地帮女儿买了机票,没想到女儿写了一张1000多元的支票给她,要自己付机票钱。“女儿那时还是学生,中国人哪有让孩子自己买机票的?”但女儿很坚持。
女儿自己租了高层建筑的房子,把生活打理得好好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从11岁就开始在加拿大读书,受西方教育,女儿还是保持了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从刚工作的第一年起,她就买全额的RRSP,为以后退休做准备,西人同事都笑她。她还存钱买房。刚毕业三四年,就跟Linda说:“我计划明年买房。”
Linda夫妇希望帮助女儿,女儿不同意。她说:“我不要你们帮助,不是不爱你们。我是大人了,你们如果惯我,就是害我。”
“我和先生不高兴了,觉得这是跟我们生分。”Linda叹道。女儿对父母说:“你们把自己的钱花光用光就可以了,不要把重心放在我身上。你们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过,女儿虽然独立,却跟父母关系很近。女儿读书时去哪儿都告诉他们,为了让妈妈放心,她出去玩时会跟妈妈说:“我跟同学在一起,他们都是好人。”还让同学们在电话里跟妈妈打招呼。现在,女儿到其他城市工作,一天两个电话打回家,问父母好不好,嘱咐开车要小心。碰到节日、生日,女儿总会买礼物送给父母。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