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奔驰车(网络图片)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搞了一个义和团运动。这是当时,清朝的统治者和一些无知的暴民,最底层的流氓,以及最没有底限的无赖的一次合作。结果就导致了八国联军进北京。
当时的八国联军,人数并不多,其中最多的德国军队也只是出兵八千多人,最多的是德国军队,八国联军总共也就两万多人。进京的结果是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清廷惨败。慈禧太后如一条丧家之犬一样一路跑到了西安,大家可能也看过,有一部影视作品,就叫做慈禧西行。这,就是有名的庚子国变。讲到庚子国变,我们正史的历史书大概的讲法是这样的:以辛丑条约签订为标志,中国完全沦为了殖民地。但实际上,庚子国变所带来的,有三件大事,我们的正史是没有讲的。
第一件,就是俄国乘机占领了东三省。俄在近代,俄国对中国的侵害是最大的,俄国人侵占中国的领土最多,有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另外,拥有一百五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外蒙独立,也是沙俄一手策划的。俄国对中国北方,主要是对东北的侵占,并非到二十世纪就停止。庚子国变,俄国也是出兵的国家之一。但是沙俄不同于别的国家,那些国家到了二十世纪,已经完成了最早的资本原始积累。到了二十世纪前后,确切说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工会的势力开始崛起,特别是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后,各主要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改进自己的政治策略。他们不仅是内政改革,在外交层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时期,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作“公理战胜强权”。
八国联军在庚子国变中对中国的攻击,并非师出无名。有关义和团运动引起庚子国变的整个过程,除了沙俄,其他的参展国家没有占领中国领土的意图,这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都是像义和团这样的无知暴民,这样的中国,应当改变。后来,在美国出面斡旋下,各国没有对中国实行瓜分,而真真正正对中国有领土意图的,就是北方的北极熊——沙俄。庚子国变以后,中原大地积贫积弱,慈禧太后一路西行至西安,紫禁城无主。俄国乘此机会兵不血刃占了东三省,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占领的过程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抵抗。这是第一件大事情。
第二件大事情,就是当时有名的东南互保,这个在正式历史书是没有讲的。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发达,可能有一些朋友会注意到,慈禧太后当时是向十一个国家和所有与清王朝有邦交的国家宣战。她的这个宣战命令,受到了当时在中国南方的很多汉族官僚的集体抵制。领头的是三个满清的汉族元老,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这三个人的职务,分别是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个省)、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两个省)、两江总督(管辖江西、江苏、安徽三个省)。由于他们三个人牵头策划,就有了东南互保案。旨在让南方的所有地方官跟洋人谈判签署协议,言外之意,“慈禧太后跟你们打,但是她这个是伪诏,是受了小人的教唆,我们不要跟你们打,你们不要跟我们打”。
除了他们以外,山东总督袁世凯,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云贵总督李经义,也和东南十几个省签了东南互保协议,因此,这东南的十几个省是没有跟外国发生战争的。因此,在当时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北方一片革命之声,喊打喊杀,先是义和团杀人,杀洋鬼子、杀二鬼子,把洋火、洋钉、洋布只要带“洋”字的东西都烧得干干净净,随后八国联军进来。等到清政府回京之后,清廷又一纸诏命,反过来开始杀义和团,这样,北方就一直处于战争的状态;可是在南方,由于互保协议的签订,到处一片平和。在广州,民众还按时给广州领事馆送进水果送蔬菜,这些外国人也会按时给菜贩果贩结账,双方的相处的十分融洽。整个国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北战南和的奇怪的现象。
第三件大事,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说到这第三件大事的时候,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了:这个辛丑条约的签订我们的正史不是说过,怎么你说有三件大事正史没有说?没错,辛丑条约的签订,我们的历史书确实是说过,但是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并没有讲清楚。根据前面的叙述,可以知道,这个时期的清王朝政府岌岌可危,慈禧太后大权旁落,北京已经被攻破了。那么南方出现东南互保案说明什么了?说明东南方面军阀的羽翼已丰,已经可以不听中央的命令了。
用一句话概述更大一个背景:自太平天国以后,汉族的军阀在南方的势力日益强大,渐渐掌握了独立的军队权、人事权和财政权,已经形成了一种半自由化、半独立的王国。而如今经过了这一个东南互保案。在南方汉族的势力、汉族的军阀、各地的督府就是总督和巡府其实实权就更加大了,对于清政府来说,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由此我们就知道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了,整个南方十几个省已经指挥不动。而在北方,东三省又被俄国人占,京城、北京、天津这些要地都被八国联军占着。那么西北,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贫瘠荒芜之地,属于边缘地带,不是统治的中心,因此,清王朝在实质上已经是四分五裂了。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辛丑条约呢?这,就和李鸿章对清王朝的忠诚有莫大的关系。梁启超去见李鸿章,向李鸿章提出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乘机造反,自立当政。梁启超的意思很明确,中原无主,作为是汉人的李鸿章,威望高,完全可以举义旗当皇帝,那么像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这些人都会挺身支持的,包括李秉衡。即使李秉衡和李鸿章是官场宿敌,但如果李鸿章举义旗,他不会反对。第二条路是什么呢?梁启超劝李鸿章,如果宣布让两广独立,然后建立共和国,李鸿章做中华共和国的大总统,那么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会来支持这一举动并且声援。第三条路,当然就是奉诣,奉慈禧太后的诣北上,再跟洋人签辛丑条约。
李鸿章最终选择的是第三条路。这样的做法,当时是让梁启超非常不解。因为按理说,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完全没有力量控制李鸿章了,而李鸿章,最早提出过东南互保,也是他先找了张之洞和刘坤一三个人一起牵头策划的。可以说,这个时候,清廷跟洋人谈判的资本,就是李鸿章。可以说,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个东南互保案,所以八国联军只是打到北京,并没有向中国的内地进军,尤其是中国的财政的支柱江南地区进军,因此说,东南互保案使中国有了和洋人谈判的资本和筹码。这一个筹码,就掌握在李鸿章手中。但是,李鸿章当时对梁启超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把自己的一些生平笔记交给了梁启超,要梁启超为自己做传。他说“千秋之后,世人非议。还有梁大才子为我说一句公道话。”后来的历史证明,他这个做法是没有错的。
今天,我们的正史基本上是把李鸿章塑造成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关于李鸿章的真实的东西,也开始涌现出来。当然,这和李鸿章当时把自己生平的笔记交给梁启超是有莫大的关系。
由于有了李鸿章的支持,清廷最终是避免了1901年灭亡的命运。随后签定了辛丑条约。那么辛丑条约究竟有什么内容?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第一是要赔钱,4.5亿两白银!怎么算的?并不是说你死了多少人了,毁了多少东西,我怎么怎么赔你,而是一个人赔一两。这个赔款说明什么意思?是说明当时的世界列强把中国人看做是蛮荒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受惩罚,每个人罚一两银子,要赔4.5亿两银子。清政府当时没钱,就只能跟各国银行团去借钱。当时约定,连本带利是要还九亿两白银,要分三十九年还清,还九亿两白银。这是第一个事,赔钱。第二件事情是门户开放政策,就是废除了所有的贸易堡垒。门户开放以后,外国人在中国可以自由迁徙。
这一点很重要,在此之前其实外国人在中国是不能自由迁徙的,虽然说有南京条件,南京条约下面是有开埠通商,五口开埠通商,洋人只能在这五个口岸通商。以广州为例,比如开放广州进行通商,外国商户到了广州以后,并不是在整个广州城都可以随便经商的,要在专门划定的地方,例如沙面,就是在奥沙岛的一块地方,洋人只能在这里居住,开商行。南京条约的时代是这样的,后面又陆续签了一些其他的条约。洋人才开始慢慢可以走出原先划定的居住地,走进广州城,但是还是不能走出广州城,因为其他地方没有开埠通商。
为了说明这个,也说一点题外话。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正史上说有一个马神甫事件。一个叫马赖的传教士,到广西传教,结果被当地的地方官抓住处死了。为什么会出这种事情呢?我们的正史历史书说是他跑去做坏事,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就是去传教。在清朝政府看来他们是没有错的。因为开埠通商只是开了广州、厦门、宁波这些地方开埠通商,洋人只能在厦门宁波这些地方待着。擅自跑到广西,当然会被处死。这是中国官员的一个逻辑,所以马神甫会被杀。
一切的一切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就成为了过去。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洋人可以在中原的大地上自由行走了,不受任何的限制的。第三个,是所有闹义和团的地方都要停止科举考试三年。因为义和团所到之处,民生凋敝社会混乱战火纷飞。当然前面已经讲过,实际上当时中国北方,八国联军直接造成的破坏不大,但是打了败仗的清军和义和团其实比土匪更恐怖,一路的烧杀抢掠,而很多失地没有活路被抢过的农民只能组成土匪再抢一遍。很多其实都是中国人杀中国人,当时北方经济凋零,想考科举也是不可能的。停止科举考试三年,开始整顿。
辛丑条约最重要的第四项,并没有记在辛丑条约正文里面,但是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就是要惩办祸首,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个大家也很能够理解。结果惩办了多少祸手呢?174个,本来慈禧太后他们也是要杀的。后来李鸿章想办法保全了慈禧太后。插一句题外话,自戊戌变法以后,在清廷的高层内部,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非常的激烈。戊戌政变以后戊戌六君子是死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倾向于变革的人并没有说因此而退缩,他们隐藏在民间,包括当时的大太监李莲英,他是同情戊戌六君子的,这也促成了后来他逐渐被边缘化被小德张取代的结局。
在义和团运动以后,全国有大约二十五万名倾向维新的官员或者是知识分子被杀。由此,总的来说,中国的维新改革力量、进步力量是遭受空前重创。但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由于这 174名被杀的主要是清廷保守派的高官,例如当时的大学士徐僮,军机大臣刚毅,山西巡府玉贤等等,那么在清廷中央政府内部,进步势力又得以重新抬头,就是得益于保守势派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讲完了这三点以后,我们知道了,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完了以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清政府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土肢解:东三省被俄国人占了。本来根据协约,辛丑条约签了以后,俄国人应该撤出东三省,但是俄国人找了个借口。之前所说的四点五亿赔款里面,有二亿多两是要赔给俄国的。一个国家要赔这么多钱,说明俄国是很贪婪的。清政府没有那么多钱,于是跟银行团借钱,赔给俄国人,赔过之后,俄国人还是没有撤兵。俄国人公然不讲道理,所以慈禧太后面临第一个问题:国土沦丧。第二个问题,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清廷在地方的管理系统已经丧失,地方对于中央来说,已经是尾大不掉了。此时坐镇清廷的慈禧太后,对东南这些汉族官僚感情变得很复杂,一方面确实很感激,因为她被这些人保了下来,但另一方面她又始终不放心这些羽翼已丰的地方官僚集团。这是她面临的第二个难题。
她面临的第三个难题是一个最紧迫、最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根据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是可以在天津驻军的,但不允许中国的军队在天津驻军。天津历来是北京的门户,如果说八国联军的军队在天津可以驻军,但中国的军队在天津不可以驻军,一旦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外国的驻军随时可以跑到北京来,但清政府又打不过,所以,这就让她更加心慌意乱了。在这一系列内忧外患之下,她只能重新开启改革,这个改革就是我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末新政。
提到清末新政,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现在也比我当初读历史的时候知道的人要多得多的了。清末新政其实是由慈禧太后发起的,她基本上把以前被她扼杀的戊戌变法的那些政策全部搬了回来,而且在很多方面,主要是政治改革方面,还远远地超过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并没有提出立宪,到了清末新政,立宪这个概念,终于被慈禧太后提出来。
清末新政首先先解决的是第三个难题。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不久,俄国人逼着李鸿章把东北的事做实,把东三省彻底割让给俄国。李鸿章不愿意。当时,李鸿章身体已经很差了,但是俄国人还是逼他,当然他是死也不愿意签。在李鸿章死之前几个小时,俄国人还在他的床前逼他,他一直是拒绝签的。最终,东三省割让这个事情没有签下来。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不久,李鸿章就病逝了。这位直隶总督、北洋军机大臣,终于带着一身荣耀走完了他的一生。做为一个汉族官员,他在满清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中能够做到如此高的位置,也是史无前例的。总督,是疆城领袖,封疆大吏的头把交椅。之后,根据李鸿章的临终前推荐,清廷任命袁世凯接了李鸿章的班。
袁世凯当时任山东巡府,清政府任命他接了班做了直隶总督,署理北洋大臣(署理就是代理的意思)。直隶总督治所在天津,袁世凯又任命赵秉钧坐镇天津。这个人,后来成了民国的总理。鉴于之前辛丑条约不允许天津驻派中国军队,袁世凯命令赵秉钧让三千名北洋军脱下军服,换上了警察的制服,终于进驻天津。 同样是带枪,但是换了一身衣服,意义非比寻常。然后,袁世凯又花钱使人从英国给中国的驻英公使发电报,把英国的警察制度照搬过来。至此,在中国就建立了警察制度。这件事,我认为应该归属于袁世凯的一大功劳。中国的警察制度是袁世凯创立的,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警察的,虽然他是解决天津驻军的问题,但确确实实从客观上来说,袁世凯以及赵秉钧两个人是中国的警察之父,这么评价不为过。
随后,清廷就以慈禧太后为主载了,在地方上又得到了汉族官僚(主要是刘坤一、张之洞也包括袁世凯)的大力支持,清末新政终于如火如荼的进行。先前被他们所废止的经济上的改革又重新开始,而且比戊戌变法走得更远。经济上的改革,开始出现了官商合办。这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之前清廷曾经搞了一个洋务运动,在辛酉政变以后。洋务运动,当时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我们的正史历史书始终有一句话说得语焉不详,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什么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这样理解:只改变了一个经济制度而没有从政治上根本的改变,那么这就使得经济的成果不会长久。
我们的正史在这一部分讲得很笼统,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明一下:因为在洋务运动的时候,中国确实出现了一些近代的工业,像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这些还有像轮船招商局这些都是近代的工业。但是一开始都是官办,官府办的。这样的官办的企业效率是非常差的,基本上是不赚钱的,没有产生经济的效益,完全是一个作秀,经济秀。庚子国变之前,甲午战争前后又开始有一些进步了,出现了官督商办。这是什么意思呢?官员逐渐就开始减弱影响,但是大权还是在官员手上。完全交给商人去进行经营,但是这些商人很多其实也是一些红顶商人。比如大家熟知的胡雪岩,盛宣怀。胡雪岩当时已经去世了,主要是盛宣怀,这种红顶商人,本身他也是捐了一个官(古时代做官要用科举考,他的官位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是用钱买的)。也就是说,穿官服的商人,去经营这些企业。经营管理的大权仍然是掌握在官府手上,这就叫官督商办。虽然已经不是官府直接任命的官员来管理,但是跟官办一样,换汤不换药,仍然是一个性质。
到了清末新政的时候,比之前(戊戌变法)更进了一步了。戊戌变法的时候只是鼓励民间办厂,还只是鼓励阶段,但是到了清末新政的时候就有了官商合办。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当时的中国和国外不一样,中国的一些大地主,资本非常有限。因为中国政府很忌讳这些非常有钱的大官员的,一旦出现这种大官员的话,官府都是要加以控制的,背后如果没有朝廷的人支持,是难于存在的。胡雪岩就是靠着左宗棠,盛宣怀就是靠着李鸿章。这些红顶商人富可敌国,但是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也仍然难逃被搞掉的命运,比如胡雪岩就是让李鸿章给搞掉的。这些有钱的大地主对于经营商业很害怕,一方面怕被官府吃掉,像胡雪岩这样,另一方面,他们的资金也不像欧洲的改革派那样多。所以这些人,最终做得最多还是回家乡买地,放地租,还是做地主,而不是做近代的商业。要鼓励他们,改革的措施就不能如戊戌变法的时候那样像一纸空文,转而由官府出钱跟着一起办,官商合办,根据各占百分之几的股份,然后决定经营权归属。
这在当时已经是开始大量引用股份制的一个模式了。可以说走得很先进,今天我们估计都见不到。但是实际上这个在当时这个并不是很新鲜的。像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的改革就是用这种模式,官商合办,官府出钱。相当著名的像三菱、三井、住友、安田都是像这样做起来的。这是在经济上主要的政策了,但经济上的政策远不止这一条,这只是最重要的一条改变。接下来就是在政治上了。政治上,直接提出了要立宪,要行宪,要制订自己的宪法。要仿照日本,因为与日本同根同种,日本天皇权力比较大,慈禧太后也更加愿意学日本。慈禧命令袁世凯拉了一帮人,以杨度为主力(杨度当时是和康有为、梁启超齐名的宪政大仕,这个人很有学问)搞了一个委员会,去编写宪法。
还有要提的一点,就是五大臣出国考察。清廷派了载泽五大臣到各国考察宪政,回来共同制订宪法。慈禧又在各省设立了资议局。资议局有一点像是各个省的省议会,当时还没有国会。先在各个省试行,各个省设立了资议会,相当于省的议会,这样就有了一个雏型,再在地方上又建一个国会大厦,建一个国会大楼。她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同样的,她还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要实行立宪的这个决心。那么在军事方面呢,就是更加大力的西化了。清政府把先前八旗绿营大刀长矛的战法全部都摒弃了,以德国为师建立了陆军体系。我们知道,德国陆军很长一段时间被公认为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陆军,所以当时就以德军为一个蓝本。然后开始大力发展现代的军事机构,最主要的就是南北洋的新军扩编,像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一开始的时候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最初他这个小站只有七千人。后来北洋六镇逐渐的扩编,他做山东巡府的时候一个镇一万人,也就是六万人,他就开始慢慢扩编。到了清朝末年,北洋六镇是扩充为二十四镇,二十四万人。
除北洋以外,南洋主要是张之洞了,南洋的新军也在扩编。当时南洋各个省都有新军。清廷允许各省训练新军,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独裁者来说,他是非常忌讳手下的地方军阀军事势力过大的。本来一个东南互保案就已经是发现了地方军阀的势力很大,此时还允许而且是在国家的层面公开各个省编练新军,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胸怀的举动,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朝是一个满族人统治的贵族政权,直以来对汉族官僚是比较提防的,慈禧太后能够允许汉族军阀大量编练新军,这个是不简单的。再就是在外交层面。在外交上,清政府开始放下身段。以平等之心来对待各个国家的同僚使节。同时,也去学习一些外交上常用的礼仪、词汇。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人已经可以自由迁徒,政府也允许了外国人的传教、医疗,作为清廷政权核心的慈禧太后,也开始跟外国的一些领事,一些大使夫人合影。当然,在此之前,慈禧太后是从未接见大使夫人,这就带来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说是在外交层面最为显著、最快的为清政府树立了正面的积极的国际形象,立竿见影。我们可以想见,接见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也许大家不知道,如果各位看到端木赐香先生所写的有关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大家都知道。实际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虽然说打败了。但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要求外国的使节来的时候要行叩拜礼,要跪下去;本来就是战败者,外国人当然觉得不行,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是平等的对待。结果是,多赔几十万两银子,甚至几百万两银子,多割一二个省最后咸丰皇帝躲在了承德。躲到热河去,到死都不肯回北京,就是不肯与洋鬼子见他,不肯行叩拜礼民,随后他的继承人,包括慈禧太后,也只是有些递交国书之类的行为。
慈禧自己本人是不愿意见这些外国人的使臣的,所以设立了一个总理衙门。最初是让恭亲王奕欣,去接见一些外国人,并且要求跪拜。但是,辛丑条约以后,清廷进行了改革,不仅开始接见外国公使,这些外国人也不用行跪拜礼了(可以说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在这么大的内忧外患下,她也开始开窍了)。这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中国开始改善和日本的关系,一讲到中日关系,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有一个意识:中日两国不共戴天,要么就是中国灭日本,要么日本灭中国。为什么?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灾难多资源少,因此一旦强大就要侵略扩张,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里,我只讲自己的结论,我认为中日两国的感情非常的复杂,并不是天然世仇,特别是日本对中国是有感情的。日本对于中国,有两大互相对立的感情,一是非常仇恨中国,另一个就是非常同情中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大家都是黄种人。而且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也是被外国人欺负的。所以他们很自然的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因为政治体制落后,没有立宪因此就是专制国,一经立宪后就会强大起来,就进入文明社会了。明治维新时有三个口号,“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这里很重要的一句,“文明开化”,日本人认为,实行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是文明的社会,文明开化,而中国还是非常愚昧的。再说一个例子。庚子国变之后,德国人曾经想瓜分中国,他们派人到北京的崇文门给过往的中国的男人做体检,结果发现中国人的身体非常好并不差。有了这个结果以后,西方的国家特别是日本更加坚定了这个观念,认为中国就是体制不行,而不是人种落后,就是因为体制不行才搞成这个样子,所以当时甲午战争的时侯(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天皇的讨华檄文),日本天皇认为他才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清廷是被异族占领的殖民地,他们是要来拯救黄种人的。
但是在打完了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又不一样了,他就认为还是要支持中国人,中国毕竟是个大国,人口又多,必须要中日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欧洲白种人的侵略。要和中国一起共同建立一个亚洲秩序(这个又不一样了),所以在1895年有了甲午战争。三年以后,1898年,戊戌变法,当时光绪帝就想请伊藤博文做中国戊戌变法的顾问(伊藤博文当时已经退休,不做首相了),但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阻挠,没有成功。另外,当时中国的朝野各界对日本是很有好感的。并不是因为打了一场甲午战争就恨你恨得入骨,整天想着报仇。这一场战争,反而是把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醒了。当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自南京条约以来,中国一直打败仗,我们是否应该跟这个邻国日本学一学,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袁世凯的功劳很大,除了建立现代警察制度和进行工商业的改革之外,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功劳,那就是,他借力打力,收回了东三省。
我们之前讲到了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俄国人占了中国的东三省。后来慈禧太后虽然回了北京,但是俄国人还是赖着不走。那怎么办?打又打不过,俄国人又不讲道理。此时,袁世凯已经做到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而清廷这个时候因为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很多元老重臣或被处死或被罢免,因此袁世凯理所当然的成为清廷政治集团的主力,他的意见就非常重要了。在朝鲜的时候,他跟日本人打过多次交道,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出面进行一个外交的斡旋,跟在日本政治集团中对中国友好的鸽派沟通,并最终获得了日本政府的支持。那么日本政府怎么支持?当然是武力支持!
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谴责俄国,包括美国、英国等等,认为俄国不讲信义。但是也只是谴责而已,并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但是日本就不一样了,日本动员了几十万军队,帮中国把东三省拿下来了。没听错,是这样子的!日本人一直认为我们同文同种,俄国人把东三省占了,不讲道理,是野蛮国家,而清政府之前这一系列的举也确实是使得清政府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使得大家都觉得清政府虽然以前是个流氓政府,但是这个时候也立宪了,也要进入到文明的行列了。而俄国这时候露出流氓本性,占着东三省不走。日本人认为,我们都是黄种人,我们要联合起来,我的兄弟现在虚弱打不过你,但是打不过你不要紧,我跟你打!
1904年,日本向俄国宣战。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的正史历史书上所讲的日俄战争。正史对日俄战争的说法是两个国家为了争取中国的东北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的非正义战争,清政府无耻的宣布中立。这可以说这是荒天下之大谬,且不要说如何去澄清,如果就按照正史所说的逻辑,我们都知道日俄战争是日本打胜了。既然日本在这两个国家夺取中国东北的战争中胜出,那么在此战争之后,东三省就属于日本了,按照这个逻辑,也就没有了后来的918事。所以说实际上日俄战争并不是两个国家要争夺中国的东北,而是日本为中国两肋插刀,你没听错,确实是这样,日本为中国两肋插刀。日俄战争可以说双方都死得很惨,都死伤二十几万,日本人伤亡二十几万,其中死亡就有十万人,非常惨烈。俄国也是一样,直到1905年的时候,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军之战时(这也是世界海战史比较有名的战役),被日本舰队打得全军覆没,俄国人才求和投降。
说点题外话,对马海战也是非常有名的,日本联合舰队仅仅是损失了3艘鱼雷艇,俄国第二损失了多少?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重型巡洋舰33艘,输得非常惨。最终,日本在打下了东三省以后,把东三省99%的土地归还给了清廷,由袁世凯的好朋友也是第一谋士徐士昌出任东三省总督。为什么是99%,你觉得奇怪了。没错,日本人也没有白干活,也是占了一点小便宜。在旅顺,还有南满铁路(在打完了日俄战争以后,当时俄国在东三省修了一条铁路,通过这条铁路把东三省的一些资源运到俄国去。这条铁路是贯穿长春的。双方就以长春为界把这条铁路分成了南满铁路和北满铁路。
有一个说法,到后来直到国共内战的时候,东北也都有北满南满之称。北满南满就是以长春为界,以北叫北满,以南叫南满。最早的称呼就是这条铁路。最终双方是谈好了,就是双方都撤军,中国政府恢复对东北实施主权,但是这条铁路长春以北(就是北满铁路)由俄国在铁路两侧驻军,长春以前南南满铁路由日本在铁路两侧驻军。南满铁路从长春一直到旅顺和大连。当时旅顺和大连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今天旅顺已经是大连一个区了。这只军队,就是驻在南满铁路两侧的军队,也就是后来的关东军。我们知道,也就是这支军队,发动了对整个东三省的军事行动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末新政取得了很有力的效果---收回东三省。所以说,公理战胜强权绝不是一句痴人说梦的话。这在世界历史上确确实实真真正正存在过,而且就在一百多年。大家也不要非黑即白的认为中日两国就一定是宿仇宿敌,有一些,是中共因为政治的需要,有意的歪曲历史,而非客观真实地记载。
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前面都知道,甲午战争打完了以后,中国是赔了日本二亿三千万两白银,其中三千万两是赎辽费,就是本来要割辽东半岛的,后来就说不割了,又赔了三千万做为赎辽。日本人拿了这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以后,国力大增,大力发展军队。也就是说(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一部电视剧,叫《北洋水师》),日本人靠这笔钱,迅速的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往后看看,想一想,如果当初中国没有给日本这笔钱,那日本就不会迅速强大起来,日俄战争日本就不一定打得过,那东三省就不一定是中国的。
话甚至可以这么说,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三千万两是赎辽东半岛的,那两亿是赎东三省的。要这么算起来,其实中国也不亏,两亿赎了东三省。历史就是这么的奇妙,当然,这是我在研究中的一些看法,也仅代表个人的一些心得。对于这一段历史,我认为我们始终应当抱着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去读去分析。看起来,清末新政外交层面最大的收获是收回东三省,其实还不止这些,其他的国家对中国是抱以同情的,同时认为中国开始文明开化。因此对中国的很多外交策略也不一样了,也表现在一些经济援助上。
辛丑条约虽然让每个国人赔一两银子,但是后来清廷开始搞宪政,种种举动表明这个政权已经与以往不一样了,比如慈禧太后会见大使夫人很亲切,外交方面也是公平礼遇外国人,这些,都表明中国要走上文明国家的道路。所以后来美国以此牵头,开始重新核算庚子国变中各国的实际损失。义和团杀死各国多少人,每人赔多少钱,损失了多少物资,赔多少。算完以后发现,赔偿美国的三千二百万两是多赔了,由美国带头,各国以各种方式归还赔款。也就是说,原本是要你赔的,现在不要赔了。像荷兰这样获得赔偿比较少的小国,就直接表示不要了,把钱退回。但是美国、英国这些主要国家,不是把钱直接退回,而是以帮助发展教育医疗来体现的。因为他们担心,清廷刚刚开始走向文明国家,良好完善的政治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直接把这些钱退还,很有可能导致钱款没有用于实际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促进。
有一种看法,就是如果当初甲午战争的两亿两没有赔出去,估计东三省也保不住,而且这些银子还有可能会变成慈禧太后的颐和园二、颐和园三。庚子国变后,美国开始接受中国的公费留学生,同时,在中国用庚子赔款建了很多的大学和医院,像著名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叫燕京大学),还有协和医院。这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和医院。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不仅学费不要自己出,住宿吃饭都不要钱,经费都来源于庚子赔款。美国人认为,这三千两百万两我多拿了,但是我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并且培养近代的大学和医疗,这才是真真正正地帮助中国,而不是只把钱给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在美国的带动下,各个国家也开始陆陆续续兴起了归还赔款行动,除了俄国。最终这4.5亿两,中国是赔了2.8亿两。大家注意这个数字没有?我前面讲了,4.5亿两白银,其中俄国一家就赔了一半,两亿多两。就是说除了俄国这个流氓以外,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还了,当时清廷砸人家教堂,杀人家人这些要赔的还是要赔的,其他的基本上都归还了。这是清朝清末新政的两大建树了,第一个是收回东三省,第二个是归还庚子赔款。不仅如此,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全面开花。
还是说外交,外交第三个大收获是以孙文为代表的海外革命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清廷政权的利好)。大家都知道中国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光复会和华兴会三个会合并组成,是在1905年合并组成的。兴中会成立最早,是在1895年,光复会和华兴会晚一点。兴中会最早的领军人物叫杨衢云,孙中山是后来的领导者。华兴会就是黄兴和宋教仁。黄兴和宋教仁并不是一开始就跟孙中山共同筹谋的,而是后来,到1905年成立同盟会以后,才开始合作。而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就是陶成章和章太炎,还有徐锡麟、秋瑾这些人,他们是光复会成员,后来这三个会在1905年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共同推举孙中山做同盟会的会长。
在清廷执行清末新政之前,那些海外的支持民主人士由于在海外的生活非常好,而且对清廷的印象很差,认为这是一个流氓国家,因而非常支持这些国内的革命家。而且,国外的政府对他们也提供庇护。因此,清廷虽然不止一次提出要引渡孙文,但是都没有成功。孙中山在英国的时候,清廷甚至派人想绑架他,但是也是由于英国政府抗议,最后没办法就放了。另外,在海外的华人也是慷慨解囊,支持孙中山他们的革命行动。
但是清末新政以后,整个的形势就出现了极大的逆转。首先就是日本。清朝公开打出立宪的旗号,很多人就觉得既然清朝要立宪,就没有必要进行革命了,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而清朝的立宪行动确实也是实实在在大家看得见的,首先是开放了党禁报禁(慈禧太后期间,整个中华大地有一千多个私人办的报纸,大家说什么都可以了,政府不会去查办你的)。第二个在各省设立了自议局(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省自议局),那就是省议会。省议会的执行已经开始了,各省的重大问题自议局是要讨论的,特别是财政用钱,自议局是要讨论的。
学术层面,清廷也已经废了科举了。辛丑条约签订说不能够科举,后来慈禧太后把八股废了,开始实行考物理、考地理、考法律,开始提倡新学。袁世凯直接在北京建立新学馆,大家学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不再学科举八股之类了;科举还是有,还是有进士,但是叫做坊学进士、工学进士,有点像今天的大学分科。这些举措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东三省又收回来,收回东三省使得清廷的威望大增,特别是在海外华人当中,对清廷的看法是有极大的改观(收回了东三省,如果今天红朝收回外蒙古会怎么样?),大家都可以理解。
由此,海外的华人对同盟会的捐款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很多原本对革命家进行或明或暗的保护的政府也开始甚至是直接驱逐他们,本来孙中山长期住在日本的,这个时候日本也开始驱逐孙中山了,跟清廷交好。这个时候同盟会面临很大的经费的困难,孙中山以前甚至都不在乎钱,现在大家知道孙中山历史上有名的一件事说他贪污经费,说他贪污了七千日元,当时日本政府是要驱逐孙中山,因为清廷要立宪,要向日本学习,所以日本政府要驱逐孙中山。之后日本政府也算做到仁至义尽,给了他一万日元的资助。当时孙中山是住在日本著名的一个富豪家里,富豪私人给了他七千日元的资助,那时的日元比今天的日元值钱得多,结果孙中山只把这一万日元上交同盟会做为公款,另外的七千日元他就私自收起,这引起同盟会很多会员的不满。因为当时,同盟会已经基本收不到什么捐款了。大家自己办报纸也是要吃饭的,也是有家有口的,革命家除了革命不会打工没收入。因为此事,甚至有人公开提出,要罢免孙中山的会长职务,改选黄兴当会长。
黄兴是心里明白的,在这时候站出来为孙中山说话了。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总理一家为了革命付出何止千万,他会贪污这点日元,打死我黄兴也不信。”他这一句话,就把大家的情绪压下去了。然后他又说:“总理现在没有说明这笔钱的用途,一定有特殊用途,我们大家不要吵。”因经费上的困难,以及各国政府对同盟会各地会员的驱逐,使得同盟会的人数开始逐渐减少,影响力也慢慢的越来越小。到1907年的时候同盟会内部还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情况。以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会员脱离同盟会,重新成立光复会。以光复会的名义,到东南亚筹款募捐。这个事件很少有人知道,1907年中国同盟会有一次分裂,光复会从此分裂出去的。这一点大家也知道,这对清廷来说是绝大的利好消息。
到了1908年,清末新政进行得是如火如荼,可以说整个的主流的媒体都认为,清廷已经是中兴有望,甚至直接说清廷已经进入了千年盛世,为什么这么说?外交方面,各主要的国家已经跟我们已经建立了朋友、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已经不再欺负我们了,很多原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正在不断的废除,不断的虚化。这是外交第一个大的成就。另一个原本需要我们不少的赔款,现在也不赔款了,不仅仅是庚子赔款,之前的很多清廷原本没还完的好多的赔款,现在不赔了。经济上又好了起来。
外交方面第三个也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收回了东三省。而且在收回东三省的过程当中死的都是日本人,中国人没有流一滴血就可以收回东三省,大家想想看,那真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多么好啊!这是在外交方面。在政治方面,清廷最大的敌人,孙文的革命党,反而日薄西山、内部分裂、矛盾重重。这是在政治方面,同时清廷自己进行的立宪,慈禧太后设立省自议局有一招暗棋,那就是分割督府的权力。在东南互保以后,慈禧太后并不是对东南各省的督府没有防备。设立的省自议局,其实也是要改变各地方督府在自己境内一言堂的局面,让各个渔翁,资议局去限制一下各地督府的权力。有了这么一个处理,而在另一个方面,在军队上大家又编练了一批新式陆军。整个清王朝的军队战斗力大增。
特别是在经济上更是这个样子了,经济上又怎么样?经济上清廷的收入大增。在辛丑条约签订时,清王朝一年的收入是8900万两白银,而支出包括支付各个列强的赔款包括赔款的利息是1.1亿两赤字财政,可是慢慢到了慈禧太后统治后期,也就是1908年已经是收支相抵,甚至是出现盈余了。收入已经超过1亿两白银。而且因为很多的西方列强已经不要赔款了,基本上已经是收支相抵,甚至是出现了一定盈余。一批近代化的工业也已经是建立起来,中国开始初步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这是在经济方面。由此大家知道了,整个外交、政治、经济那是欣欣向荣。铁路在中国也开始铺轨,火车也开始轰鸣,第一条由中国自己建造的京张铁路也已经通车。
中国千吨级的大轮船也开始建,虽然没有恢复北洋水师的规模,而且海星号、海哲号这些有名的轮船也重新开始建立起来了,整个清廷显得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不少人提出,这一定是进入了一个千年盛世,大清王朝亿万万年。是不是真的进入了一个千年盛世,大清王朝亿万万年呢?
没有多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光绪帝的弟弟载沣成了摄政王,成了当时中国实际的统治者。然而,仅仅三年之后,一个看似很偶然的军官打了士兵这么一个事件,竟然就成了压垮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葬送了清王朝268年的江山。天意不可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