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庭在培养儿女时似乎少了人文精神,少了人性情操,少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教育。单纯注重严格、严厉、严酷者有之;只注意溺爱、顺从儿女性情者有之;也有少数问题家庭虐待孩子者有之。一些华人父母甚至教师都难于理解或大胆的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中国大陆更甚,教育计划、学校教育体制实在少了这方面的谋略,更无这方面的教材。我在中国大陆从教三十五年,见过有志于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师逐出课堂、将研究并欲实施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学者放到对立面逐一批判的实例太多太多。均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或修正主义教育思想与“当”争夺青年学生,我的导师在《教育研究》(全国杂志)上发文,后来当作“精神污染”全国讨伐批判,我本人二十五岁时(还是个“小青年”)被批判为“与当争夺青少年”!实在不幸和可悲!
在中国大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计划、教材、课堂充斥的尽是带血的典型、恐怖的、暴力的教材,如十四岁的刘胡兰“死在敌人的铡刀下”,褒奖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黄继光堵机枪眼、邱少云让野火尽管烧、刘文学和赖宁小小年纪不要命“与阶级敌人死拼”等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视生命如草芥,人生微浅,命不值钱,散布仇恨,报仇雪恨!?今天,上述理念和作为让腐朽的金钱至上、腐化堕落的灵魂替代。两者本性一致,结果殊途同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坏殆尽。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是我们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让我们始终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我们人的“终极关怀”。这些观念并非深奥或雾里看花,它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触及的、易懂易的。
对孩子的“人文精神”教育,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是教育孩子“善良”。摒弃所谓“人善人欺、马善人骑”的邪恶观念。这个本来是弱肉强食的野蛮环境中人们体悟出的痛切之词,很容易让向邪恶的道路滑行。中国传统优秀思想中“善”的比重很大。“善”是道德的核心,不仅“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善小”也要为,“恶小”决不为。“善”是阳光,能温暖自己和他人的心房,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一个缺乏“善”的人,心地间如激流险滩,阴风怒号,永远难以平静,不易包容;纵使再有钱、再有名也没有安乐没有温馨,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其实,孩子从小培养“善性”最容易,因为他几乎少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或纠结,容易接受同情、怜悯、关爱,给予这些可显现生动的事实。善行是一种习惯。如若父母重视,任何时候、任何场景都可以培养。孩子的特点天生有同情心,总想帮成人“做事”,父母不要“怕小孩惹祸”、“怕小孩吃亏”、“怕小孩摔跤”而拒绝孩子先天的善性,更应适应其特征去有意识的培养“善性”。
中国人育儿,常常划地为牢,自己定一些界律,处处谨慎压抑好奇,提倡妥协,反对冒险,貌似威严的“大人”总爱对孩子(或学生)说:“不要做任何无把握的事”!“不要冒险”!“千万不要涉足未知的领域”!?为孩子设置一道无形的心理障碍。其后果是使孩子经常放弃追求,放弃目标,放弃希望;只好逐渐没有了人的个性,在意识里,把“未知”与“危险”等同。这种意识危害极大,凡是属于未知领域,属于不曾接触过的领域,都会被认为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或一概视为迷信。不断生成避开新事物的习惯心里。中国大陆不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儿童时期的不良教育或许已播下“种子”。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给孩子明确的人文或文化信息影响。他们接受了这些影响,哪怕是“现存的好东西”,也会导致他们不敢走没有走过的路,不敢独立的另辟蹊径,神秘的未知世界与他们隔绝。
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对于未知的探求。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它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它也是儿童成才的激情源泉。
扬子江更多故事请看﹕
http://www.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