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傍晚我正忙活在厨房,先生下班回到家,紧随开门关门声后,是一番颇为刺耳的埋怨:唉,真不知道你这一天闲在家里做什么呢,东西堆的到处都是,你就不能收拾一下吗?
就那一刹那间,泪水却不争气的在眼睛里面直打转,满肚子的委屈如洪流爆发般涌上来。我确实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仍是那些琐碎平凡的家务活,但也没能得一点的空闲躺在沙发上放松下,没有追韩剧赶连续剧,也没有耗在网上,连跟朋友打个电话的功夫也没有挤出来。整天不见的两个亲人,一见面却满是责备,虽然能理解顶着巨大压力的上班族并不轻松,但从职业女性变身全职主妇的日子一样不容易,这样的氛围真是让人不舒服的。
婚姻生活历经多年,那些热恋时候的卿卿我我自是没有了,夫妻双方更像是左手握着右手的毫无感觉。有时候两人吵架了,和好之后,先生往往还振振有词的补充一句:还不是因为把你当作亲人,就不太注意说话技巧呢。这让我想起一次偶然听到的聊天,其中一位是在这里行医多年的外科医生,她说,西人的离婚率几乎是百分之五十,留下来没有离婚的那百分之五十都是有很好的家庭氛围的,他们彼此都很在乎对方,日常生活里夫妻之间仍非常注重交流技巧。而咱们华人里,夫妻的感情多是靠一方的忍让凑合,像她这样为了孩子们而继续维系着家庭关系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流行“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的严父慈母的模式,大部分夫妻往往也会因为孩子的教育分歧而争吵。西人对孩子的教育则是以母亲为主,父亲会尽量与母亲保持一直的教育观念,并遵从母亲所做的决定,帮助维护母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权威。
如果孩子遇到了事情去问父亲的时候,父亲就会问孩子,你的母亲对这个事情是怎么说的。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孩子混淆该遵从哪些规则,另一方面培养了孩子对父母态度的尊敬,孩子自然会听话和遵从规定了。最重要的是,父亲对妻子的尊重,也教会了孩子对母亲,对别人的尊重。
外科医生还讲了一个她的病人的故事,到现在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她的病人是一位老太太,老伴每天都陪同着,儿子和儿媳都很孝顺每天都会来探望照料。这一家人很温馨,见面会彼此亲切紧紧的拥抱,婆媳关系也是很为融洽。
这位老太太以他的孝顺儿子为荣,分享了儿子结婚当天给她说的一番话:妈妈,虽然我结婚了,但我要让你知道你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谢谢你给了我这一切,但是这些话我不能当着我的太太说。这位外科医生也不禁的赞叹,真是让人艳羡的一家子啊,老太太的儿媳一句话道破这和谐的天机,她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一家这样的有爱吗?是因为沟通技巧,尤其是他的先生非常注重自己的沟通技巧,也正因为他的这一点,从而让这一家老小紧紧的融和在一起。
那一瞬间,我就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西人夫妇,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两个人仍能十指紧紧相扣,眼中充满关爱的看着彼此。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身材脸蛋并不完美的人依旧自信满满,她们拥有一份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变的感情,还有那无论对错都得到支持与肯定的眼神。即便是孩子成群围绕,身材变形走样,双方仍像是在恋爱中一样的温情脉脉。而我们的夫妻关系彷佛走在一些套路上,似乎经历了七年之后必定要挠痒痒;婚姻多年之后,当年的沉鱼落雁必定要变成张爱玲所说的那“朱唇上的一颗饭粒”,怎样看着就会生出一些别扭来呢。分明是忽略,却一定要说那是因为没有见外。为什么在外边都能轻声细语,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善解人意又和气,说话做事都三思后行,回到家却彷佛是找到了宣泄的垃圾桶,找到了释放的机会,直来直去,毫不掩饰。换位思考和互相体谅已经不存在,存在的是相互的吹毛求疵,鸡毛蒜皮。
妈妈群里,有一位豪爽的北方妹子总结地很到位:如今的先生们,表面上是踏着摩登高科技步伐,骨子里却想着封建主义的那一套三从四德,把女人放在辅助的位置。一方面主张男主外女主内,把家务活理所当然的划为女人的天职;另一方面又希望男女平等,要求女人有学问有能力,除了生儿育女之外照料起居之外还要能创造经济价值,同时还期待着有思想有理想的女人百分之百的服从自己。
或许,这一套潜藏在男人心中的魔鬼法则正是那些家庭小矛盾不断的作祟者。诚然,这番言辞虽略有些极端,倒是有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爱你在心里”,千百年来亚洲内敛文化也是我们不善于和不习惯于表达的一个原因,好听的赞美的温情的话实在难以开口,不像有的西人开口就是“亲爱的哒令”,赞美的言辞一箩筐。我们可以对孩子欣赏、赞美和宠爱,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把这些温馨同样传递给我们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呢?
移民有太多的迷茫,不易的生活更需要靠两个人互相扶持,委屈和抱怨只会让家庭氛围更加紧张。总有一个人要先觉醒,提前一步作改变,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当面临指责时不要麦芒对针尖,轻巧的避开飞来的箭头,给一个微笑,轻轻的说一声:亲爱的,请喝一杯热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