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网络图片)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74年留学英国伦敦林肯学院,成为第一位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882年担任李鸿章幕僚,其后主持办理了因北洋水师军舰停泊日本发生的“崎案”。1896年被清政府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1899年奉命同墨西哥签订《中墨通商条约》。1902年应召回国,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主张,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致函清廷,劝告清帝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伍廷芳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极力加以反对。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1917年追随孙中山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4月孙中山撤陈炯明广东省长职,由伍廷芳兼任广东省长。陈炯明叛变时,6月23日伍廷芳因忧愤过度逝世,终年81岁。
曾纪泽(网络图片)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双峰荷叶人,曾国藩之子。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卒于德宗光绪十六年,年五十二岁。曾纪泽的外交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与俄国进行的外交谈判。1864年浩罕国贵族,军事首领阿古柏发动叛乱,建立“哲德沙尔”政权,遭到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的西征军讨伐,兵败身亡。俄国却趁着西境混乱之时,夺取了包括伊犁在内的中国领土。中国政府派出户部右侍郎署盛京将军崇厚为谈判代表,与俄国商讨归还伊犁事宜,但其草签的《里瓦几亚条约》却割地赔款,令中国损失了太多的利益。清廷拒绝承认此条约,在命令左宗棠继续整军备战的同时,派时任驻英法大使的曾纪泽兼任驻俄大使,赴莫斯科与俄国谈判改约。1881年经过修改的《中俄伊犁条约》(也就是俗称的《改订条约》)出炉,曾纪泽通过坚韧的据理力争,加上左宗棠西征军对俄国的有利势态,将中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以多付400万卢布的代价,换回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虽然俄国通过随后的《勘界议定书》,使中国又损失了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这个改订的条约仍然减少了中国的权益损失,使得曾纪泽博得朝野的好评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中排右一为刘玉麟(网络图片)
刘玉麟(1863—?) 字葆林。广东香山(中山)人。幼学于上海广方言馆,1875年(清光绪元年)赴美,为中国第四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之一。1881年回国后,入天津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并被李鸿章聘为家庭教师。越年任驻纽约领事馆翻译。1884年任驻美使馆翻译。嗣任直隶候补道、洋务局总办、北洋大臣洋务文案。后历任驻新加坡及澳大利亚总领事,驻英、法公使馆参赞。1910年任外务部右丞,旋出任英国大臣。民国成立后,再任驻英公使。1914年6月返国后,常住澳门,曾任广东省政府高等顾问等。
梁诚(网络图片)
张荫桓(网络图片)
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纳赀为知县,累迁至按察使,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擢户部左侍郎。1885年,充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华工被害案交涉事宜。中日甲午战争议和之初,命偕湖南巡抚邵龙濂赴日谈判被拒。1897年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1898年3月,受贿50万两白银,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戊戌政变后遭弹劾充军新疆。1900年被杀。著有《三洲日记》。
郑藻如(网络图片)
郑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中山市濠头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获内阁中书衔,并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罗致为幕僚,办理洋务外交。官累升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并获赐赏花翎二品。 1881年,郑藻如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停止华工入美20年的排华法案,郑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要求否决这一议案。郑出使美、西、秘三国共四年,至1886年因患病请辞回国,归里养病,息影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