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拖延症(图)

发表:2014-12-03 0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们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里,每个人的生命最初都被牢牢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不同的教养方式促成了我们迥异的性格。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一个人成年以后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寻找到答案。而你是否想过,如今身上的拖延尾巴,是在你生活的家庭里得以灌溉和滋养,而形成如今这样的局面。

中国式伤害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这样的伤害恐怕要更深一些。孩子在家庭里是被当作“小孩”来养的,家长夸赞孩子时,通常说:“你真乖!”“真是个乖孩子!”“乖”的意思每个人都理解,自然是顺从、听话。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很难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心,家长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塑造孩子,而顺从和乖巧成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好”或者是否值得父母爱的重要标准。家长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而反抗权威带来的威胁可能是失去对基本生存权利的焦虑。

对父母的依赖让幼小的孩子不敢生出逆反之心,即使家长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是无理的,是荒谬的,在父母面前,弱小的孩子也是没有能力做出积极反抗的。至少在众多的中国家庭里的孩子们都是这样的。

他们从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但是,父母迫切地渴望并不能改变孩子与生俱来的素质,也许和他们期望的并不一样。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聪明伶俐,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这种思想不断残害着年幼的孩子们。

当着孩子的面夸赞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是助长孩子骄傲自满情绪的错误行为,而家长总是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却对那些微不足道的错误津津乐道,这样的评价让年幼的孩子内化成对自我的认识,永远看不到成功的曙光。而拖延就成了对抗权威,对抗批评的最佳方式。如果没有做,那么就无所谓成功或者失败了。既然我努力也得不到夸赞和认可,我就这么拖延下去,等待机会自动消失就好了。

宣萱,三十多岁,已为人妻。每到做饭的时候,她就拖拖拉拉,直到丈夫回家,还没有准备好要炒的菜。丈夫也因为妻子在做饭方面花了太久的时间,而看不过去,就自己动手。这时候宣萱就会从厨房退出来,去做别的事情。后来,丈夫的工作忙了,回到家依然要面对妻子在做饭问题上的拖拖拉拉,丈夫也失去了耐心。

夫妻二人因为这个问题争吵过很多次,最终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到了咨询室里,妻子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直到咨询了很多次之后,她才开始醒悟自己的问题,她回忆起自己幼年时候在做饭方面的一些事情,而这些恰恰给她备好了拖延的温床。

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她还有姐姐和妹妹。在三个孩子的家庭里,父母的注意力不会关注在一个孩子身上。三个孩子为了争得父母更多的爱,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讨好”父母,争取更多资源。这在很多研究家庭系统的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涉及。不同的孩子会按照父母需要的方式发展下去,形成不同的角色。而作为二女儿的她被寄予了家族的厚望,大家都希望她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对她的学业表示极大的关注。在家务劳动方面,无论她做出怎样的努力,父母的评价都会是:“不如你姐姐做得好!”“不如你妹妹做得好!”“你不适合做这个!”但是,基本的家务劳动又必须做下去,做饭作为一项基本技能,也被父母的评价忽略在她的能力范围外。

直到要嫁人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做饭,但是内心又觉得做饭是妻子的一项工作,于是,就出现了最初的情境:“我在忙着做饭!”只是拖拉,消磨时间,她自己认为自己拖延时间就是希望饭菜可以慢点儿端上餐桌,这样,她就可以不用那么快就面对丈夫地批评了:“你做的菜真难吃!”“你根本不能胜任一个好妻子!”来自对权威评价的恐惧使这个女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却始终端不出可口的饭菜。

在这种不良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有一种自我贬斥的心态。他们会把父母或者其他权威对自己做的某件事的评价认同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案例中的这位女士,她认为自己如果做不好饭菜,就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这是幼年习得的生活模式,而她在这个模式里寻找到了自己独有的解决方式。虽然拖拉很让人头疼,姐妹或者父母甚至不堪忍受她的拖拉而让她远离厨房。而这样恰恰就可以使她获得不再接受这个领域的失败的重大机会。

否认和自我贬斥

来自家庭的否认会在儿童的一生中带来深远的影响。严苛的家庭规则和极高的家庭期望会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压力,他们为了避免失败和父母的指责(严肃地说,在孩子的眼里,没有得到父母认可的行为都是让他感觉很受挫败的。)选了拖延时间这个看起来可以蒙混所有人,而且无伤大雅的“小毛病”。

在自我贬斥的心态形成以后,真正的自我已经无法面对现实的痛楚,就会形成假我来保护孩子的成长。假我会认同父母的权威,同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受伤害的孩子。我们在拖延与行动中挣扎的时候,正是假我中的父母形象和小孩形象的斗争。一个权威式的人物严厉地要求你必须做这个做那个,而你如同委屈的孩子,不肯去遵从指令。在开始或者不开始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总是能听到内心里不同的声音:“你必须在今年完成整个项目!”“你必须拿下这个工作,否则就……”严厉的声音在内心想起的时候,总是附带了很严重的惩罚,而我们却不愿被这样驱使。于是,行动上就会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虽然打算开始,总是有各种理由阻挠的进展,表达潜意识的抗议。对权威的抗议和对真实自我的保护。

爱丽丝米勒在她的著作《都是为你好》中提到,那些陈腐过时的家庭规则是以服从为主要标准的,这样的教条都可以被称为是毒性教条。毒性教条的内在心理意义除了服从以外,还有整洁、控制情绪和欲望。米勒认为,在这样的家庭教条中核心的价值观是,父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任。在家庭系统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颠倒,这样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扭曲。他们会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评价。在对自我评价时采用的是严厉的、成人式的命令,而不能完全尊重其内心的愿望和需要。这样的矛盾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终生。于是,我们在拖延中就会不断体验内心的成人严厉的要求和内心的孩子苦苦拖延,不肯开始,以对抗来自童年期家庭教条的伤害。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