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身上不仅具备“愤怒的小鸟”那种坚忍顽强和异乎寻常的耐性,还具有善良诚实、遵纪守法的品质。芬兰人最诚实是世界公认的。有外来人开玩笑说:“芬兰人得了一种病,什么都能说,就是不能说谎,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欺骗,他们太‘傻’了。”对芬兰人来说,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一旦哪个人丢掉了诚信,他的一辈子就完了。
丢失的钱包能找回
美国杂志《读者文摘》曾在全球16个城市组织了一次“诚实试验”:在每个城市故意把12个内装1400元现金、家庭照片、联络资料的钱包,丢在人来人往的路上,工作人员在远处观望,看发现钱包的人们是否会尝试找到失主。结果显示,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人最诚实,12个钱包中的11个回归“主人”。
“路不拾遗”对芬兰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环球时报》记者有一位刚到芬兰不久的华人朋友,一天,她从提款机取了500欧元,打算去学校接孩子,顺便交下一年度的课外班学费。她顺路去附近的超市买了一些日常用品,匆匆拎起购物袋就走,结果挂在购物车另一边的手提包忘了拿。等到了孩子学校才想起来,回到超市发现手提包早不在了。她把自己的电话留给超市售货员,只是因为不好意思回绝对方的好心。没想到两天后,手提包找到了,原来是一位顾客捡到送回超市,分文未少。听到这个故事我感叹她很幸运,身边的芬兰朋友很奇怪地看着我:“这不奇怪,就应这样。”
人人自我监督
每一个芬兰人从小都被父母教育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公交车上很少有检票员,铁路月台和大马路可直接相通,但没有人会因此抱着侥幸心理不买票;很多社区都有“诚信商店”,里面没有营业员,也没有监控设备,顾客们选定货物自行刷条码后,都会自觉地把钱放进一个盒子里面;学校里,每次烹饪课学生使用不完又弃之可惜的食材,老师们一定会找会计付了费才带回家。在芬兰,人们喜欢自我监督,所以即使没有售票员,没有营业员,没有谁监督,人们也会自觉讲诚信。“因为实际上还有一个人在监督着我们,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听朋友讲过这样的故事。在一个周末的旧货市场上,他看中一套银色餐具,做工精细,看起来像很贵重的古董。他问守摊老人:“这套餐具是纯银的吧?”老人忙否认说:“这不是纯银的,是镀银的”。原来老人多年前去中东旅游时,把它当纯银餐具高价买回,很多年后才知道只是镀银的。现在老人想把它卖掉,既然知道是镀银的,绝不能再让其他顾客上当受骗了。
廉洁自律蔚然成风
诚实已经成为芬兰人心中坚守的一把尺子。据说芬兰的一些公务员考试,在考卷后面都附有答案,那是为了考生估分用的,前两个小时做题,后十分钟可以对照答案,但无论对错,都不能涂改,更不能抄袭。发现自己考砸了,就要自觉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他们不愿靠歪门邪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诚实守信,通过诚实的劳动和艰苦的努力追求人生目标,廉洁自律已经成为社会风气。所以,尽管芬兰地处北欧,全国人口只有520万,大体上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地方性中心城市。但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腐败排行榜上,芬兰的廉洁度一直居前几位,甚至曾连续5年蝉联第一。对芬兰的公务员来说,收礼和吃请绝对是天大的事,人际交往必须谨守分寸,法律监督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芬兰的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高价值礼品,收礼界限一般在24美元左右。老公务员会向新人传授“经验”:可以喝一杯啤酒,或者吃一个三明治,但如果不小心喝了别人的葡萄酒,那就可能出问题。芬兰的物价水平较高,在一些餐馆里,一杯白开水可能都要5美元,所以公务员被请喝白开水,也要考虑该喝几杯。
公务员一旦被证实有腐败行为,不仅会被立即革职,严重的还会入狱。最重要的是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更会被社会上的人看不起,连私营机构都不愿雇用,贪腐的成本十分高昂。
芬兰总检察长马蒂·库西迈基曾经说过,公民的自律是防止腐败的最有效手段。当诚信廉洁自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贪腐自然无处隐身;而廉洁的政府,带动的必是“崇尚和恪守诚信”。人人都老老实实地待人,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做事,芬兰人相信“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这句古老的谚语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