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隆古城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委会,在古城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大江顺流而下,汇合于鉴江,古人称之为“窦江”,因而镇隆古称为“窦州”。因为两江汇合水流较大,现在,人们也叫这个地方为“三叉海”。镇隆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州县府之地,1955年,信宜把县城从镇隆迁到东镇。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建于元明清代,民国时所建成的古民居多分布在与镇隆古城一河之隔的镇隆古街上。这些古建筑物的风格颇为别致,有中国传统的,也有中西合壁的,显得十分古典而大气。
一、学宫
学宫是古代的官办学府,镇隆学宫又称为大洪国王府,它始建于公元1354年,历经重修建。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贤关、圣域坊门、棂星门、沣池,中有大城门、名官祠、乡圣祠、大成殿、东西廊,后有崇圣祠、尊经祠、明伦堂。镇隆学宫,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红墙绿瓦,整体的建筑显得庄严雄伟,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堪的建筑艺术,以及信宜人民的聪明智慧。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陈金江率农民起义军攻占信宜县城(镇隆是信宜旧县城),并自号称为南兴王,建立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领导农民起义军投入到反清斗争中,几年后便被清廷所剿灭,而清剿南兴王的正是出自大洪国的叛将郑金。郑金被清廷收买后改名郑绍忠。镇隆学宫成为广东省近代农民起义斗争的革命遗址之一。学宫现存有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门和圣域坊。199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门
文明门
二、文明门
文明门当地人又称为“红楼”。镇隆是信宜的古县城,在封建社会,县城四周都有城墙围住,为此,镇隆旧县城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分别有东南西北门,今天的镇隆早已找不到城墙,四个大门也只剩下南边的城门-文明门。文明门门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取“清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而得名,据说过去信宜县城凡官宦履职调任,或民间婚嫁喜庆之事,都要经此门出入,丧葬之类事情则要回避此门。其城门通体为红色,建筑体宽长为24米,宽14米,高30米,显得气势恢宏。楼分两层,底层为翁城,中开大拱门,拱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屋顶是典型的歇山式木结构砖瓦,屋檐下有莲头托拱头,飞檐翘角衬以红墙绿瓦。正面的黄色阳台、红色的立柱。文明门经历多次改建,在风格上尽量保留原貌——仿宫殿式。文明门于1984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梅轩书院
三、王梅轩书院
镇隆古城历代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于此,历代以来人才辈出,极大地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镇隆旧县城的古书院群,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凤书院、黎照书院、顾廷枢公祠等。其中最有看头的是2001年重修的——王梅轩书院。王梅轩,字孔昭,号梅轩,其人文武奇才,有勇有谋,据书院中的文字记载“年十八袭千户,而高肇两郡贼寇陷据,公奉旨率全伍官军剿巢至高肇之东安、西宁、包田、大邑及广西之平南、容县等地荡除扑灭,留驻信宜守御,屡推选军政掌印,诰授武德将军,随官落藉”。王梅轩书院遵循古代建筑的特色——红墙绿瓦的风格,外墙是红色的瓷砖铺设,正门是座高大的门楼,里面大院宽敞,后座立有一座亭阁式建筑,左侧则是棚式结构的书院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