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1月14日讯】600岁的天津,不经意间就会在这里或那里发现一些古物。这些年,人们总是把焦点集中在那些出土的东西上,惊叹着祖先留给我们这样丰富的遗产。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古董”正在被我们使用着,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那些百年建筑,很多房子还作为普通民宅,住着普通人张三李四;又比如一些老厂房、老仓库,还装着机器磨具,正有工人在其中忙碌;再比如,那些端坐在某个大门口的石狮子,几十年、近百年地默默注视着过往的人们,人变了,狮子还那样……
过去,我奶奶家在南运河邵公庄桥南,胡同对面是自来水厂高高的围墙,我们都叫它“自来水大墙”。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儿的地方,沿着“自来水大墙”一路疯跑,向南,再向西,不久就看见自来水厂门前的一对儿石狮子。跑过去,爬到狮子背上坐一会儿,蒙住狮子眼,摸摸狮子口,一次“游历”便算是满载而归。我的父亲也有这般记忆,因为那狮子也曾是他童年最爱的“玩具”。几十年之后,这对狮子已经“搬家”坐在了建设路上,依旧是那敦厚的神情看着过往的行人,只是再没有顽皮的孩子爬上它的背,蒙着它的眼,抚摸它的口。
芥园水厂门口的这对石狮子相传是清代水西庄的旧物,曾经住在附近的80岁老人回忆,那对狮子在他们小时候就有,具体狮子是从什么时候坐在那里的,谁也说不清。狮子雕刻非常精美,具有明显的“北狮”造型特点,端庄、憨态可掬,表情很生动,不似故宫石狮那般威武凶悍,而是微笑着,所以小孩儿从来不觉得害怕。
这对狮子在过去小西关一带很出名,老居民都记得其中一只狮子背后有一块与众不同的“印记”。那是在雄狮脊背的左侧,有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的长方形。有的老人说,这个长方形是当年雕刻师故意留下的印迹;也有的老人说,小时候曾听说那个位置的石块是可以取下来的;但更多的老人说,这个特殊记号与一段“南蛮子憋宝”的传说有关。
有这样一个传说——
“南蛮子”偷盗神狮
老天津人,喜欢将从北方来的外地人叫“侉子”,把从广东、福建等地来天津做生意的,称做是“南蛮子”。广东、福建的商人聪明,善于做生意,经营多年后大多积聚了很多财富,旧天津人就认为是“南蛮子”聪明、有眼力,把天津的宝贝“憋”了出来,并且带回了家乡,所以人家“南蛮子”赚钱了,而剩下的天津人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这种说法明显带有推卸责任的意味,是当代天津人不足取的心态。咱们话说回来,再讲这段“南蛮子憋宝”的故事。
传说这对狮子是皇帝下旨让御用工人专门为水西庄雕刻的。安放在水西庄那天,正好是文殊菩萨的生日,菩萨从这里经过,一阵风吹起,把盖在母狮子上面的大红绸子吹落了,正好让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看到。于是乎,坐骑狮子记住了这个地方,每当月圆之夜,就到水西庄来找石狮子玩耍。而石狮子一看到坐骑狮子,就会幻化成一头真狮子,陪它到南运河里面戏水。天亮以后,坐骑狮子就变成石狮子的模样,端坐在水西庄的大门口,一起守门。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每个月要在人间玩儿三天,然后就回天庭,等待下一个月圆之日再来玩儿。
南运河边儿的百姓几乎都知道这个传说,人们敬畏神明,也爱惜石狮子,有人半夜在河边看见了狮子在戏水,都赶快闭上眼睛装作没看见。有了神狮的护佑,南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富裕、丰衣足食。
不久,人们发现胡同里多了个走街串户收旧物的“南蛮子”,日常不值钱的笤帚、水瓢,都让“南蛮子”当做宝贝一样收走了。可是说来也奇怪,这“南蛮子”收走了这些笤帚、水瓢之后,原本富裕的小康家庭就不再那么殷实了,做买卖家的生意也不如原来好了。百姓们私下里面都说,这“南蛮子”眼睛毒,把咱们天津人家里的宝都“憋”走了。
于是,有人提醒,这“南蛮子”别是看上了水西庄的神狮吧。百姓们赶紧自发组织起来,等到月圆之夜要悄悄地“保护”神狮,不能让“南蛮子”憋走。到十五当天神狮下凡的日子,百姓们一连十多天都没看见“南蛮子”走街串巷,又等了两天,神狮依旧安然无恙,负责巡查的百姓还报告说半夜听见了运河边儿狮子戏水的声音,大家稍稍松了口气,觉得“南蛮子”可能去别的地方“憋宝”了。负责守着石狮子的赵二连着两天没睡好,这会儿已经到了第三天,就眯缝着眼睛打了个盹儿。一觉醒来,赵二发现“坏了”只见公狮子背上被抠掉了一块儿长方形,里面露出黑黑的一个小洞。德高望重的老者一看,便摇头叹气:“完了,这神狮也让‘南蛮子’憋走了。神狮原来藏在石狮子肚子里面,现在背上让人剖开了,神狮见了光,就让‘南蛮子’带走了。”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南运河里狮子戏水的声音,而石狮子守卫的水西庄也渐渐衰败,失去往日繁华。后来,人们找工匠把石狮子背上的这个缺口修补上,但长方形的印迹却怎么也抹不去了。
民俗链接
今人石狮常错摆
狮子原产于非洲、南美和印度,何以成为中国人的“镇宅之宝”呢?
狮子进入中国,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狮子,并沿着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把狮子带进了中国。《后汉书·西域传》曾文,“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与中国传统的兽中之王老虎几乎不相上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
而狮子的地位尊贵,更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五台山的许多寺庙中,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狮子有了这等威严,因此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生活,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看见。
石狮子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在古代,设置石狮子有一定规矩。石狮,既作为艺术装饰作用的守卫之神,又能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一般门东边的狮子,脚边踩一只绣球,象征威力,为雄狮,俗称“狮子滚绣球”;门西边的则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为母狮,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一般建制。狮子头部的鬈毛疙瘩却不得随意雕刻,鬈毛疙瘩的数目,是象征封建官府等级的标志,其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狮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就不准安放这种石狮。
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有学问,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贵长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宝”,象征“文采风流”;背面雕刻“八卦太极图”,象征着“镇妖驱邪”。
如今,很多公司、饭店、企业甚至私宅门前都喜欢摆放石狮子,但常常有人把两个石狮子的方向摆错。特别是那些现代设计的新狮子,由于比较难以分辨雌雄,摆错位置的情况就更为多见。无论房子的朝向如何,摆放的方法可以从门内向外看,“左雄右雌”就不会错了。
天津名狮
北宁公园的金代石狮
原致远塔前面,现致远塔院内的这一对金代石狮,通高约2米,昂首,前肢直伸,后腿盘曲作趺坐状,挺胸收腹,造型清秀,挺拔有力。其墩座题铭为:“内邱县古城村贾道者,运造石狮一对,于本村普利院。助缘人共同获福,西立王氏、孙刘氏、刘大郎、王维那。古城村宋维那。邢台县潭村叶方、叶四郎、李通。南和县助缘人等,普利院僧惠鉴,上靳妙音上下法脊祖师一院。大金承安二年八月十五日,了毕记,潭村石匠张光造。”由此可见雕刻年代为金承安二年(1197年),1918年建天津博物院时由河北省内邱县运至天津,是天津现存雕刻年代最早的石狮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
张园门前石狮
天津张园在鞍山道67号,建于1916年,为清末湖北提督、山西榆次人张彪的私宅。张园门前的这对石狮很少被人注意到,而石狮的年代也不得而知。但从石狮的造型本身而言,没有台座,较符合汉唐时期石狮的风格,等待进一步证实。
李纯祠堂石狮
李纯祠堂也称“津门庄王府”,在南开区白堤路。民国初年李纯曾任江西都督,利用搜刮的民财,将北京西直门外原明代大宦官刘瑾的府邸买下,拆卸后运津重建。李纯祠堂正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高大威武,是现存本市清代石狮的上乘之作。
天后宫石狮
天后宫原来的一对石狮子,左边为明代原作,右边的一尊是20年前由外地制作运到天后宫的,两尊石狮的神态、高度、造型、体积均存有差异。现在右边石狮为近年根据左边明代石狮重新雕刻配对。
狮子林桥石狮
2004年,狮子林桥整体抬升工程竣工,70多个形态各异的铜狮雕塑爬上了桥栏,加上狮子浮雕,桥上的“狮子”多达1000余个,成了名副其实的“狮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