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13日讯】
据记载,千岛湖蓄水后淹没了265座牌坊。摄影师潜入水底,灯光所到,湖底隐藏的牌坊渐渐显形。这座圣旨恩准建造的砖石坊,匾顶的盘龙图案极其精美。它与它的故事,默然于水底已将近60年了。
颐和园东宫门前的四柱三间官式木牌坊。牌楼正面刻有“涵虚”二字,意为山高水阔;反面有“秀”二字,意为由此进入山水秀美的境界。烦嚣的世界与清秀的园林借由牌坊分隔开来。据说,承天门与此牌坊形制相仿,但规格更高,为六柱五间式。
中国的牌坊历来都是“一”字形的,而安徽歙县的许国牌坊却是例外。因对云南平逆“决策有功”,明神宗恩准三朝元老许国在家乡建造牌坊。按礼法规定,许国只可建四脚牌坊。为了炫耀自己的盛隆恩眷,许国巧妙地“偷梁换柱”,建造了别具一格的长方形八脚牌坊。许国牌坊全部以坚硬的花岗岩制成,坊额题字出自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在歙县古城阳和门的映衬下,许国牌坊更显得雕饰华美、神采飞扬。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代表民族耻辱的克林德牌坊被拆除。牌坊的散件被迁往现在的中山公园,重新组立,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1952年,牌坊再次更名为“保卫和平”。三个名字,三段历史,唯有牌坊是默默的见证者。
凡有民居处,便有牌坊兴。中国的牌坊何止万座!据记载,仅四川隆昌县,历史上便建有功德坊、德政坊、节孝坊、百寿坊等牌坊近70座,成为历代官吏绅商旌扬吏治、淳化民风、宣扬伦理道德的标志。由于同时获得旌表的人数过多,手头紧张的隆昌人创出了“男女共坊”的特例,最右侧这座“节孝总坊”共旌表164人,其中163人全系妇女,独列孝子彭光仁居于侧匾。
北京的牌坊众多,不完全统计的就达300多座。它们分隔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忠诚地守护着北京的淳厚古韵。历经多年风雨,就像鼓楼东大街这座牌坊一样,众多木牌坊已悄悄更换为钢筋水泥的内柱,在现代都市中扎下根来。
潜心牌坊研究20余年的韩昌凯先生说,承天门是一座木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承天启运”的寓意。如果比照明十三陵陵区门口那座巨型石坊,它应该享有牌坊的最高规格——六柱五间楼式坊,并施以彩绘。1651年,清顺治帝下令在遗址处重建承天门,并在“承天启运”之上添加了“国泰民安”的寓意,更名“天安门”。自此以后,以城楼面目出现的天安门代替了“牌坊”承天门,成为国家的象征,出现在其后中国历史的每个闪耀瞬间。
承天门以“门”为名,为什么会是一座牌坊?为什么会把牌坊设立在壮丽的紫禁城前?它凭什么承得起受命于天的意义?这要回到牌坊的来历,从那里一一说起。
表闾阀阅,千秋化坊
对牌坊的源起,专家们说法不一。如果考究牌坊的形制,莫不是由“两竖一横”的框架延伸而出的,这极像《诗经》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中的“衡门”。宋代的古建宝典《营造法式》中说:“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翻译过来就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上面若无阁楼,就是衡门了。照古意的解释,衡门内可以栖迟,具有分隔空间的功用,但显然没有牌坊的纪念寓意。由此看,衡门虽有牌坊的样貌,两者的神髓到底有些差离。
牌坊的来源尽管不确,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门的变形,可能与表闾和阀阅相关。表闾之“闾”是闾门的意思。周朝将皇城以外、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作“闾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用围墙封闭起来,闾便是里巷的大门。居民被这样编组起来,很方便管理。商朝时,有一位叫做商容的人,受百姓爱戴,却为纣王不容。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特意对商容居住的闾进行旌表,表示了礼贤的敬意,由此开启了表闾先河。到后来,表闾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旌表制度,当本里的人做了善行,政府便将褒扬的榜文或牌匾悬表于闾门之上,让百姓尽知,既表彰了善行,又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由此,下层百姓与上层皇权之间得以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
再看阀阅。阀阅本是门前立的两根木柱子,左边的称作“阀”,右边的称作“阅”。中国讲究家天下,为了不让祖先与宗族创下的功业湮没,后人便将它们记录在这两根柱子上。由此,阀阅被视为世代因袭的家族地位的标志。两晋时期,打上身份烙印的阀阅,攀比繁复之风愈演愈烈,惹得皇帝不得不立下一个标准界限:“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黑漆,号乌头。”相似的记载在宋代的《册府元龟》也可以看见。
在《营造法式》上,阀阅标准中的“乌头”一词演变出这样的解读:“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棂星,在古天文学上指的是“文星”。棂星门意指天下文星出入之地,直通天庭,所以祭祀社坛、或宗庙陵寝这样希望与天沟通的建筑,多在起始处设有棂星门,把守着天与人的通途。棂星门落实在人间,就是乌头门了。唐代之前,乌头门还只属于六品以上官员,必坐落在权势大户的府第。讲究人家的乌头门上,吸收了华表的装饰元素,把柱端的瓦桷(即今云罐)雕饰得精美讲究,彰显本门高贵威严的气派。这个时候,阀阅演化出了尊贵等级,也演化出标榜荣耀、彰显家世的功用。
表闾和阀阅,一个是“扁表其门”(一横),一个是立柱记功(两竖),组合起来恰好完成了牌坊的基本造型。牌坊便是经由此路,完成了“进化”吗?让我们再来回首由闾里发展而来的编民制度,也许还会有新的收获。
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的闾里制度,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出现了里坊制。坊的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坊的四面各开一门。坊门在两根立柱上面横设牌匾,书写坊名,表示里坊间空间的分隔。由是,每个里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里坊制便于管理,很好地维护了城市的治安,隋唐时期尤其发达。比如唐长安城,除宫城外,城区分为108个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坊与坊之间,既明确划分了空间,也划分了居住人群,比如永兴坊住的是宰相魏征的人,道政坊落户的是酿酒工人,平康坊聚居的是风尘妓女……
坊里既然住着贵族大户,有的坊门免不了会沿袭阀阅的思路,考究形制,标榜尊荣。若某坊坊民在科举、伦理道德上有什么成绩,国家也会在坊门表彰嘉奖,甚至有了什么重要文告,都会公布在坊门上。日久年深,一座坊门,将门、表闾、阀阅的数种职能统统扛在一身,日益显赫起来。
时间进入宋代,城市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坊里向坊外“侵街”的现象常有。由是,里坊之间的隔墙逐渐乃至被彻底摧毁,封闭的里坊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坊墙没有了,只剩坊门孤零零地立着,似乎也很奇怪。人们就将无用的门扇拆卸下来,留下框架,好便于自由活动。于是,一种无墙体相连、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建筑诞生了,并在后来的历史中独领风骚。它就是——牌坊。
牌坊,俗称牌楼。两者本来稍有不同。牌楼侧重顶部有规模气派的楼式结构,建筑形式更复杂些,适宜烘托气氛;牌坊则形制简单些,更突出了旌表的意义。但因功能形制大体相似,两者慢慢互通称呼,不分彼此。
牌坊兼有门的分隔空间、表闾的旌表肯赞、阀阅的夸耀尊荣的数种功能,身兼多职,内涵复杂。在后世漫长的发展中,牌坊逐渐演变成中国人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可称得上凡有民居处,便有牌坊兴。它出现在市井街巷中,标识分隔出不同的城市区域;它出现在宗庙与陵墓处,传递着与天相通的祈愿;它出现宫廷衙署前,标示主人的贵重身份;它出现在贞义祠堂口,慨叹着被旌表赞扬的生与死……
时至今日,海外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唐人街、唐人城,都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牌坊。它们分隔出华人的生活空间,也留下一片华夏儿女的思乡“净土”。
来源:中华遗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