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12日讯】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产生的上百首唐宋时期与端午粽子有关的瑰丽诗词正是彰显美味粽子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宋瑰丽端午诗词,品味五彩缤纷的美味粽子文化。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椐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所以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端午食粽的民俗在历代诗人笔下得到了充分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曾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吟诗赞:“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所以宋代诗人苏东坡才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个时期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宋代诗人苏东坡词作“六幺令·天中节”的名句“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宋代陆游在其的诗作“乙卯重五诗”中写道: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人的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的端午节民俗。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此诗反映出当时江南端午民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最后,本文引用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作为结束语: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中,作者在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过端午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的风俗习惯同时,还十分浪漫的写了一个深闺女子的节日生活:金盘盛着的五色新丝心缠裹的粽子,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这首词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读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