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两天是经历收费风波以来凤凰古城经历的第一个小长假,这也是凤凰“门票新政”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5月1日《新京报》)
这场“大考”,凤凰古城的成绩一塌糊涂。商户们表示,游客们到凤凰一游的数量不足去年同期的“四成”,古城几成废城,文化魅力不再;四成游客造访,古城商户的经济利益也严重受损。这一切,都源于权力部门自以为是的“门票新政”。也许这种“新政”基于良好的初衷,但无一例外遭遇古城商户和全国舆论的挞伐。这意味着,这是一种不得民心的权力插足。
其实,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所谓的“门票新政”已经名存实亡。古城对于散客们并没有严格查票,查票点也形同虚设。尽管如此,游客们依然不买账。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便是像凤凰古城这样的著名人文自然景点,权力之手也不可以随意预设障碍,侵凌民意。事实已经明了,舆论是不买账的,游客是用脚投票的。而最受伤的,是当地的旅游经济。
凤凰的人文魅力,有自然的湘西风光,也有文士沈从文的文学描摹,也有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的赞誉。但这一切,其实都凝聚于这所古城展现的自然与原生态上。人虽是社会的动物,但天性中喜欢自然欣赏原生态,这样的审美蕴藉于人的脑髓新海中,是基因中的情愫。其实就在凤凰“门票新政”前,凤凰已经被过度开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已经被门票经济所污染。蜂拥而至的游人,造成了对原生态文化的过度消费,当地景点和商户,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和游客们进行着现代商业功利逻辑下的利益交换。尤其是,凤凰古城鳞次栉比的娱乐场所,俨然传送着另类庸俗文化的繁盛。文化与经济,一旦赘加着消费功利的因素,其实整个凤凰都在异化。
如果仅仅如此,凤凰依然不失其特点,至多只是少了清纯多了欲望,少了自然多了雕饰而已。权力的不甘寂寞,而且强势插足,连古城的红尘功利都难以为继。看似不错的政策,其实让凤凰变成一座孤城和围城,若这种政策设计纯粹基于古城文化保护的良善目的,人们还只是觉得权力的倨傲。事实上的逻辑是,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权力欲望,而且这种欲望相当强烈但又特别虚伪。所以人们才会无尽地揶揄当地政府,连当地商户也觉得权力是在和他们抢食,夺他们的饭碗。
一切都是公权力的错!当地政府或觉得委屈,但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因为权力方,已经放弃了所谓的新政,而且五一期间的古城旅游经济一塌糊涂,也说明了一切。
凤凰古城的尴尬,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范本,而且是反面典型。它给权力者提出了一个难以抉择的命题,对于旅游景点,特别是极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权力部门该怎么做?是忍不住当成一块肥肉,非吃一口不可;还是为务虚名,而以政绩思维好大喜功地投资改造,消磨尽其文化原生态而改造成四不像的“新景点”;抑或是以新政为名,把权力意志强加于游客身上。
权力怎么选,公众就怎么看。市场经济已经把文化不同程度地污染异化,如果公权力再功利化地兴奋催化,所谓文化,就仅仅是个虚妄的符号了。
凤凰也好,其他景点也罢,景点和游客已经达成了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表现在景点票价上。这种契约关系一旦形成,可以随市场节奏而脉动,但绝不可以有一方利己的大幅变动。凤凰新政就是对这种契约理性的颠覆,权力插足,是对契约公平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公共属性的无端占有。这,自然是公众所不能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