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水浒传》每回书的开头、结尾以及正文中,常常插有或诗、或词、或山歌、或韵文之类。这些韵文、诗词、山歌,或点明主题、概括大意,或造成意境、烘托环境,或抒发感慨、劝戒读者,或刻画人物、写景状物等等,总之,都有明确的目地性。
《水浒传》每回书的开头、结尾以及正文中,常常插有或诗、或词、或山歌、或韵文之类。很多读者在看书时,嫌它麻烦而经常跳过去不看,这实在可惜。这些韵文、诗词、山歌的设置并非多余,它也不仅仅是使作品行文活泼、富有变化、而且还有其它很多好处,它是整个作品有机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统计,《水浒传》中的韵文、诗词、山歌,用在篇首的有一百多篇,篇尾有一百四十多篇,用在正文中的有七百三十多篇。它们往往以“诗曰”、“正是”、“但见”、“怎见得”、“有诗(词)为证”、“常言道”、“古人云”、“怎生打扮”、“有分教”等话来标明。这些韵文、诗词、山歌,或点明主题、概括大意,或造成意境、烘托环境,或抒发感慨、劝戒读者,或刻画人物、写景状物等等,总之,都有明确的目地性。
白胜在黄泥冈上唱的山歌不但紧扣环境,尖锐地指出了当时阶级对立的情况,对比出两个不同阶级的生活、心态。这对比之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愤怒,对统治者的蔑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它不仅宣告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同时表明夺取是正义之举。同时这首山歌还抓住了人物思想,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思想的变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阮小七在石碣村的两首山歌,语言直白、粗而不俗,既说明了自己的职业、本性及这次行动的目的,甚至还透出山歌者虽不反皇帝,但要杀尽“赃官”的人格。“引首”末尾:“不因此事,为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再加上后面的诗,正是全书故事内容及其主旨的角度浓缩。它总领全文,又引出下文,正是这误走的“妖魔”,闹动赵氏天下。还有这“引首”引用的诗,作者是通过这首感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的诗,来说明古代人民渴望过和平安乐生活,可是社会黑暗,奸佞当道,偏不让人民安居乐业,只得造反,这就点出“官逼民反”的主题及社会现实。又如排座次后,那首“单道梁山的好处”的诗词,它不但介绍了这支队伍人员的出身、职业、性格、同时还道出了他们之间情同兄弟的骨肉深情,既是对梁山斗争历史的角度概括,对英雄的赞美,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梁山社会的美好思想。
《水浒传》有四百一十多篇韵文、诗词、山歌是用来刻画人物的。瓦罐寺流氓道士邱小乙唱的是黄色歌曲,四句歌词粗俗无聊,道出了这伙披着道袍的人的肮脏灵魂。吴用装扮算命先生唱的就是江湖相士的歌儿。张横在浔阳江上打劫时唱的“湖州歌”,宋江等一听就“酥软了”,都与他张横的身份相吻合,一听就知其人。又如第十八回宋江出场时,所用的一韵文及一词,韵文是用静态描写手法,光写年齿“年及三旬”,次写形体“身躯五尺”,再写风度气质“有养济万人之度量”,“怀扫四海之心机”,再用古代名士“肖相国”“孟尝君”作比,使其品质得到初步展示,《临江仙》一词更是着重对其义士风度品格进行渲染,使其形象更高大。
写景状物的韵文、诗词,在《水浒传》里更是比比皆是。野猪林的阴森恐怖,是对黑暗社会“不知天日何年照”的控诉,这景已抹上了政治色彩;孟州东门外卖村醪小酒店的幽静给人一种馨新之感,武松怎能不开怀痛饮呢?这景中已有人情;浔阳江上黑旋风斗浪里白跳,一组色彩分明的诗句描写,又怎不引来五百人“喝采不已”,这景又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书中的韵文、诗词、山歌,正是这样言简意赅,省去了很多笔墨,又达到如此之效果,跳过去不看,这势必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对我们理解人物、掌握主题都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