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为何发生巨大转折?

作者:丁启阵 发表:2012-12-03 14: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兵车行》的出现,在杜甫数十年的诗歌创作中,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770年,按照传统的虚岁计寿法,享年59岁。在杜甫这不太长的一生中,40岁之前留下的数十首诗歌,诗歌艺术上已经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但思想内容只限于山川景物、诗人自己和若干亲友的经历与遭遇,尚未出现涉及社稷苍生的作品。倘若杜甫一直按照这个路子写下去,肯定是成不了“诗圣”的。杜甫“诗圣”桂冠的获得,跟他那些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底层百姓的著名诗篇有着直接的关系。杜甫第一篇跳出个人生活圈、涉及社会民生的作品是《兵车行》。《兵车行》大约作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也就是他40岁那年。在那以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杜甫就陆续写出了《丽人行》、《前出塞九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秋雨叹三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三吏”、“三别”、《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大量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底层百姓的诗篇。

换言之,40岁之前,从诗歌看,杜甫就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文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而40岁之后,这个“官二代”出身的封建文人变得不再普通,最终成为超凡入圣、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

那么,杜甫的这个华丽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或者说,是什么原因促使杜甫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对《兵车行》一诗的内容进行阐述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他(按指杜甫)由于仕进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接触到人民的痛苦。”(《杜甫传·长安十年》)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代前言《诗人杜甫》一文中,也认为,杜甫的转变是由于长安求官期间生活陷入了贫困,受到了饥寒的煎熬。“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文学史家对于杜甫诗歌创作发生这个巨大转变的解释,大致如此。概括而言,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仕进的屡遭挫折,使杜甫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二是自身生活陷入贫困,使杜甫有机会接近、了解并同情底层百姓的痛苦。

这样的分析,不能说错了,但是,我总觉得,客观上多少有点贬低杜甫的意思,好像杜甫的转变纯粹是出于报复心理,发泄愤懑情绪。要说报复心理、愤懑情绪,孟浩然、李白也应该有,他们的仕途也很坎坷,甚至都比杜甫更加不得志,他们的生活也曾陷入贫困——李白晚年只能投奔原本关系并不密切的族叔李阳冰。但是,我们知道,孟浩然、李白都并未像杜甫那样,诗歌创作上转向密切关注社会现实,深刻同情百姓疾苦,而仍然以个人生活、情感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杜甫的转变,主要原因至少来自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性格,二是政治理想,三是人生阶段,四是王朝变故,五是艺术手法。

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尤其是仁爱思想,使得杜甫始终怀有积极入世、关心民生的热情,使得他以后稷和契两位上古圣人为榜样,要为民造福;耿介的性格,使得杜甫不肯随波逐流,过轻松潇洒的日子,而要百折不挠地试图实现其政治理想,当自己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时候,便将希望寄托在年轻朋友的身上。杜甫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的表述中虽然没有出现百姓、人民等字样,但是,毫无疑问,一旦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百姓、人民便是直接受益者。杜甫早年诗歌里没有出现类似《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等的现实主义杰作,这并不等于杜甫早年就不同情百姓疾苦,就不忧国忧民。杜甫早年的角色是官宦子弟,是李唐帝国山川名胜的游历者,是文人士大夫文艺沙龙中深受长辈赏识的青年才俊,是达官贵人筵宴上才思敏捷的的诗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阶段,他没有必要愁眉苦脸,没有必要整天作忧国忧民状。杜甫向称“诗史”,倘若李唐王朝不曾发生过因为将相欺瞒邀功,大量士兵战死沙场,需要大量征兵,他也写不出《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倘若唐玄宗还是一如既往是个励精图治的明君,不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相,他也不可能写出《丽人行》;倘若李唐王朝统治者勤俭节约,生活朴素,国泰民安,跟开元年间一样,“公私仓廪俱丰实”,百姓过着富足的生活,杜甫也不可能写出《赴奉先县咏怀》。杜甫的诗歌创作,一直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而且是追求语言强烈效果。因此,他要反映社会现实,为了追求一语惊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杜甫一定会将贫富贵贱等不公平现象进行强烈的对比。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是杜甫的夫子自道,道出了他诗歌风格巨大转变的诸多奥妙。

总而言之,我认为,杜甫的转折有其必然性。他即使仕途通达,生活无忧,也会跟元结一样,是个关心百姓疾苦有良心的官员,而不会跟王维一样,逃向佛教世界,追求自身内心宁静,过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