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热土,你完全会惊讶地发现:它和你的祖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已不再是你从旧电影里所看到的那样:满大街都是穿着旗袍的女人,到处可以看到少林寺和尚的身影,寺庙宝塔随处可见。其实,从外表上看,许多中国的城市正在和西方的城市越来越相似,当你走下飞机,除了对用中文表达的标示感到有趣之外,并不会觉得有何异样。然而,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却是真切地存在着,只是你初来乍到,难以体会而已,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有着怎样不同的生活吧。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老外看中美文化差异:中国人小气太爱面子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借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十、世界观
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
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少有谦牧自守的传统大国观,渗透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意味。中美文化本质上的相悖、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补充又将两国吸引在一起,导致双方为文化上的歧异做出妥协。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文化差异同样不是对决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因此中美关系在未来一系列问题上有可能产生摩擦与不和,但这种摩擦与不和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从历史回顾来看,中美之间走向对抗的理由即使不能说全然不存在,但也至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导致中美关系如此欲进而趑趄的原因,恐怕在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双方对彼此的理解却越来越显得滞后。
另外还有五个方面:
汽车文化
在中国,虽然拥有私家车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走路或骑车依然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代步方式。当然,走路与骑车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汽车文化的缺失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尽管快餐文化在中国已经日益流行,但以车代步尚未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意识,所以快餐就难以像它在西方社会那样成为人们每日必吃的方便食品,你在这里也几乎找不到“免下车快餐厅”。正因为相比而言更多的人没有汽车,所以许多城市不遗余力地发展其公共交通设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城市人口很难向郊区大幅迁移,人们还是愿意选择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著巨大改变,但很难说在不久的将来,开车将完全成为中国人首选的交通工具。
青少年问题
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大人普遍不相信这点:小孩就是小孩,青少年可以整天无所事事!你不可能听到中国孩子跑来告诉你:去参加校友返校活动中的啤酒聚会是多么得有趣或在露天看台上偷偷尝试抽大卷烟是怎样的感受。很多中国的高中都没有正规的校足球队,更别说为此助威的啦啦队长了,学校通常也不为高中毕业生制作毕业年鉴(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学校的大事记)或组织高年级的学生舞会。中国的青少年都在忙什么呢?事实上,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迎接高考上。父母、学校、社会舆论不允许他们出去约会,当然早恋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仅仅是表达对某异性同学的爱慕就可能成为高中校园内的爆炸性新闻,甚至可能会招来校方的处分。而在西方,我们常能看到青少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这已成为西方社会集体意识的一大部分。青少年恋爱问题催生出了无数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歌曲和电视节目,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青少年从童年迈入成年的标志。这样看来,中国的青少年更多地还是被当成小孩子在对待,只要做到听话,成绩好,不要让父母失望就可以了!
社区意识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自家附近的公园和小区的花园是邻里交际的主要场所。每天晚饭后,在太阳落山前,人们就开始慢慢聚集到公园里,老年人打太极,中年人打牌或下棋,青年情侣携手散步,小孩子们在父母的看护下追逐打闹,好不开心!中国家庭往往利用傍晚的时间出来与邻居聊天,呼吸新鲜空气,并做一些身体锻炼,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社交方式。而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只要看到有人在街角闲逛,我们就会恐惧是坏蛋潜伏在那里。只要对着各种电子屏幕和器械,我们就觉得很满足,渐渐开始远离真实的人际关系。而在中国,传统的社区文化依然被保存得很好,这让人不禁回想起我们以前的生活场景:小时候我们也喜欢与邻居家孩子比赛骑自行车,也常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下与隔壁邻居们聊天。这种温馨的场面现在越来越少了!
新鲜食物
在中国,购买速冻电视餐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外来概念。每天清晨,菜场里到处都是家庭主妇们或保姆们的忙碌身影,她们正在为自家一天的饭菜采购最新鲜的食材。许多没添置冰箱的中国家庭,并不觉得冰箱有多大的用处,因为他们已习惯每天采购当日的食物,有时一天去几次菜市场也不觉得麻烦。要是像西方人那样一周或两周去大超市采购一次近期食品的话,当然更方便且省时,但是中国人这种日采购的方式却能减少食物浪费,只要算好当天要吃的东西就好!比起西方菜肴,中国菜常以新鲜的鱼肉和农产品为烹饪食材,即使在其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不少的食用油,它也要显得更美味、更健康。
家庭第一
珍爱家庭自然也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理念,只是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至今坚持的传统家庭模式早已过时。比如,中国人认为传统的两性婚姻是人生幸福的必要前提,所以在中国,单身妈妈或过了30岁依然未婚的男女并不多见。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是这样构成的:妈妈、爸爸、一到两个小孩,他们一起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一起,这样的好处是老人可以帮助照看孩子,而爸爸妈妈则可以更好地外出赚钱养家。了傍晚,一家人齐聚一堂,共同分享由长辈们准备的晚餐,这样的晚餐通常由好几道菜组成,颇为丰盛。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拥有过这样的家庭模式,只是如今早已不见其踪影,这引起了许多学者、政治家的热烈讨论。信奉传统家庭理念的人们大可不必失望,因为至少在像北京、上海、西安这样的中国大城市里,传统的家庭模式依然完好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