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朱雀文化)
家有访客,妈妈要小女儿来叫一声阿姨,小女生抓着妈妈的衣角,不肯叫,妈妈肯定会说:“我家小妹较害羞啦,来,不要害羞了。”
其实,即使外向、社交能力没问题的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怯生生的感觉,但当“害羞”的标签贴上去后,他的外向那一面,可能就会被压抑了,原本只是在某些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害羞,现在却放大为他们的人格。
史丹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辛巴度,是第一个研究害羞的心理学家,也曾经设立“害羞门诊”,据他30年前的研究,美国人有害羞情况的约占百分之四十。近来害羞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应是拜霸凌现象之赐,在校园里,表现害羞的学童特别容易遭到霸凌。
但是,天性害羞到像辛巴度写过的社会孤立个案,其实不多见,多半还是可以克服或改善的「社会情境型」。反而当妈妈把孩子因为怯于见陌生人而出现的害羞,概推为天性如此后,倚靠父母意见建立自我定位的孩子,也会如此自我暗示:“妈妈说我天性害羞,大概是真的吧。”
概推逻辑其实是我们的“自我对话”里,非常常见,却很具破坏性的方式,这种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用过去的失败,来推想未来遇到的问题。”比方说,有个三十多岁的粉领族尝试过相亲,却有过不好的经验,于是她心里会想:“我以前相亲根本是浪费时间,以后的相亲也好不到哪里去,遇不见真命天子。”
别以为我举的例子只是个案,人的心里就是藏着这样的凹陷,像黑洞般吸走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光明。理想的思考方式,也是我建议在家里练习,对自己、对孩子、对亲人都应建立起来的推理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想着过去的成功,来面对未来的问题。”生活里如果出现了难题,请想着我以前是如何成功克服类似问题的,既然以前我可以,未来当然也可以。
那么,对害羞的孩子,我们或许应该这样说:“啊,这个孩子第一次遇到陌生人时,就会有点害羞啦,只要他认识了你,以后你们熟起来后,他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请记住,有害羞倾向的人会特别留意别人的看法,当你以为你是对别人讲话时,他却是竖着耳朵把每句话听得分明。
请务必记得,内向也是种心灵的力量,但害羞仍可能是个问题。曾经被别人这样说过的人,可能花过漫长的时间在处理自己的害羞,也有可能过去有过不好的经验,曾被拒绝过,而决定躲在安全的壳内。请你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请从回想过去的美好和成功经验,开始这项练习。抓住未来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继续抓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