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人士频频吹风,养老金入市看似呼之欲出。不过,最后的方案正式敲定之前,却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需要回答:入市的资金在哪里?
目前,最终决定尚未落地,此类关键性问题仍值得慎重推敲。
可投资个人账户仅有2千亿
当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乃是“统账结合”的模式。其资金分为两大部分:单位缴费的20%进入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即用年轻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待遇。按照制度设计初衷,现收现付下,基金仅需“略有结余”,结余部分以确保支付为首要前提,适度保值即可。
在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现收现付”制度的未来支付压力显而易见。正是为了应对老龄化压力,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设计了强制储蓄性质的个人账户。参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长期积累,多缴多得。而这部分用于未来支付的积累资金,必然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不仅要战胜通货膨胀率,更有观点提出,还要战胜工资增长率。
由社科院学者郑秉文主编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披露,到2011年底,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已达到19596亿元。胡继晔预计,该部分资金将在高峰期达到百万亿的级别。而对这部分资金的运营,自然也是未来养老金理事会的首要任务。
不过,这部分最需要运营的资金,截至2010年底,账户中只有2039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由于老龄化趋势导致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加之以往制度体系下养老金欠账无法厘清,致使统筹账户每年均存在巨大支付缺口,各地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填补统筹账户支付缺口,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由此仍是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则是空账。
为偿还历史欠账,应对未来老龄压力,自本世纪初,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目前为止已有13个省份开展试点。相较个人账户1.7万亿的资金空洞,当前做实资金的规模十分有限。尽管中央定调仍将继续推进做实个人账户,但自2009年后,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未有进一步扩大。
本应积累大量资金的个人账户空洞犹存,与此同时却是“略有结余”的统筹基金结存巨大。
万亿基金难入市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制度内赡养率下降,一些地区的个人账户资金,在填补了当期统筹基金支付缺口后,本身可能仍有部分盈余。
事实上,这部分盈余本应“归还”给个人账户。但由于有关个人账户投资管理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在地方政府看来,个人账户即便被部分“做实”,也无法保值增值,徒增管理难度;另一方面,若要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当前有结余的地区,统筹资金方面亦可能再次出现发放缺口,由是需要当期财政填补漏洞。为此,各地以结余做实个人账户的动力不大,情愿将钱继续留在统筹基金的账上。
除此之外,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农民工流动无法带走对应额度的统筹基金,加之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统筹基金的支付不仅不需要再借支个人账户资金,统筹基金本身也有了一定结余。
尽管统筹基金自身的结余地区分布不均,绝对数量不大,但与部分个人账户的资金相叠加,从全国的总量来看,资金规模依然可观。截至201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92万亿元。
统筹基金按制度安排原本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作为管理宗旨,并不需大规模投资运营,但因为有了巨额盈余,也让有关方面看到了投资增值的需求。人社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对于尚未做实个人账户的地区,结余部分也酝酿投资。
但这一思路仍存争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由于记账不清,大部分地区统筹基金的结余中,个人账户部分与基金本身结余部分不可能清楚分开,而两部分资金宗旨不同,投资理念、手段及风险容忍度也都不一样。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亦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结余用于投资表示怀疑。当前的结余总量虽看似巨大,但分散在全国各地,能用于长期投资的量并不大。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许多地方的统筹基金实际上已经入不敷出,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中国所谓“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实际上已成为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制。有限的统筹基金的结余应当首先确保支付。
因而,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认为,成立养老金理事会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先要摸清楚,可供投资的资金,到底都在哪里,具体量有多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财新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