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本月报告说,2011年11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了102,779公斤黄金,比10月份的86,299公斤有显著增加。中国政府并不公布其黄金贸易数据,所以由于这个及其他一系列原因,香港特区公布的这些数据被认为是中国大陆黄金进口情况的最佳指标。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2011年进口了高达490吨黄金,两倍于2010年的进口量估计值。位于伦敦的黄金交易经纪公司Sharps Pixley首席执行官(CEO)罗斯·诺曼(Ross Norman)本月评论说:“中国在大量购买黄金,是件引人关注的事情。”
那么,在中国,是谁在购买所有这些黄金呢?中国人民银行已暗示自己正在买入黄金。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去年12月末曾表示:“现在没有任何资产是安全的。规避风险的唯一选择是持有硬通货——黄金。”他还表示,在市场上逢低买入黄金是明智之策。分析师们自然纷纷凭借他的这番言论来证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五大黄金持有国,目前正在市场上购买更多黄金。
这个结论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政府很少会通过揭示自己的短期投资策略来使他人受惠而令自己受损。
其二,中国央行目前的购买力已有所缩减。中国外汇储备在2011年第四季度出现下滑,相比第三季度减少了206亿美元。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外流(即季度环比下滑),其数额虽然并不大,但这个趋势令人不安。在2011年11月份及1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总计惊人地缩减了927亿美元。
第三,对于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早已资不抵债的中国央行而言,购买黄金尤其冒险。为了偿还在购买外汇过程中所产生的债务,中国央行需要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因此,持有黄金只会使其资金运作复杂化。这并不是说中国央行决不会购买黄金——它显然是在购买黄金,只是说中国央行在购买不产生经常性收入的资产方面的能力确实存在制约。
除了中国央行之外,中国机构投资者对黄金的需求并没有多少。当然,中国有许多需要黄金的工业用户,但这些工业用户的需求是由中国国内的黄金产量来满足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因此,中国进口黄金的大部分需求来自于个体民众。
那么,现在为什么个体民众在纷纷购买黄金呢?简单的答案是,这种需求只不过是季节性的——正如翰德证券有限公司(Global Hunter Securities)贵金属分析师杰夫·怀特(Jeff Wright)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人传统上会在新年来临前购买黄金或金饰品作为新年礼物。然而,这种为送礼而购买黄金的传统行为无法解释早在去年7月份就开始出现的黄金购买量激增的现象。2011年11月是内地从香港进口黄金数量连续第五个创纪录的月份。
中国老百姓踊跃购买黄金的另一个更好的解释是,他们把黄金这种闪闪发亮的大宗商品当作应对通胀的投资工具——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提出的那样。尽管中国的通胀已有所缓和,然而黄金购买量却在增加。这意味着必定存在另一种解释。最佳解释是,中国的个体民众正在把黄金当作资本外流的替代品。
虽然一系列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只是在去年9月底略显步履蹒跚之态,但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已持续加剧了数月之久。在中国民众开始注意到之前,中国政府终究只能建造出这么多的“鬼城”。正如《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专栏作家约瑟夫·斯坦伯格(Joseph Sternberg)上周三所述:“对于我们在过去几年里听到那么多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中国民众似乎正在不断失去信心。”有关资本外流的估计数据颇为粗略,但去年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中国似乎分别有340亿美元及1,000亿美元的资本外流。
不是每个中国公民都有这份“输出现金”的“资格”,因此,对于那些惴惴不安的中国普通民众而言,次佳策略是购买黄金,以此逃避房价暴跌及股市下挫以及本国货币(即人民币)预期贬值所具有的风险。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在中国国内,许多人会争辩说,中国贸易顺差迅速下滑,加上资本外流方面出现明确无误的迹象,这些意味着中国央行应该对人民币进行贬值。”而中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反复谈论欧洲危机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个事实对投资者情绪造成了严重影响。
资本外流及购买黄金所造成的最糟糕的局面是,就在中国经济最需要流动性时,上述行为只会进一步耗尽中国的流动性。只要中国严厉的资本管制使资金留在中国境内,中国政府就可以继续施展其魔法而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然而,一旦他们无法使资金留在中国境内,那么结果就难料了。购买黄金肯定会导致现金外流。
中国尚未出现全面的资产价值崩盘,但黄金购买量作为民众恐慌情绪的一个领先指标,已成为中国将出现资产价值全面崩盘的一个特别令人不安的信号。因此,毫不奇怪,中国民众及投资者纷纷购买黄金正令中国政府的那些技术官僚们惶惶不安。上个月月底,除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之外,中国政府关闭了中国境内其他所有的黄金交易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