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孤身一人或者几人结伴同行在一个浩无边际的大漠中行走的时候,一般人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命的卑微。会体味出“大漠孤烟”的壮美与“长河落日”的雄浑。
为了心中的目标,无论风多大、多狂,也坚持走下去,尽管饥渴难耐,也要趟过这片沙海……
在这里生命之间是纯粹的,更是单纯的。此时我想起了一位大漠旅行家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尘世使我寂寞,于是我走向了沙漠。我想就算是在茫茫沙海中一个人行走,思绪可以纵古横今,可以直接体验生命的意义。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争争和斗斗,有的只是与自然的对悟与厮磨。
我想喜欢体会大漠般雄浑与壮美的人们,最期望的是在这里看到一丝绿色,一畦碧水,当人们厌倦了朔风的呼啸,也经常思忖着能听到沙粒本身的声音,此刻,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与天地、自然的“天成”,也就是溶到天地与自然之中,让天地读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读懂天地的蕴含!只有有了这种互为知己的感觉,我们才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灵栖息之地……
带着尘世的寂寞,我们今日就来看看、体味一下沙子发声的感受,去聆听那份沙山与清泉的万载“联袂”…
在甘肃省的敦煌市城南五千米处有一座东西绵恒40余千米,南北纵贯20余千米的鸣沙山。
此山由流沙堆积而成,因沙动成响而享誉天下,被称为举世奇迹。此处沙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五色沙粒细软滑圆,手感非常好。
鸣沙山的山形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审美价值的,尤其在碧蓝的天空下,阳光十分充足的时候,那一道道参差不齐的沙脊就呈现出波纹状,一会儿看起来很是湍急的样子,一会儿展现出缓慢的姿态,一会儿还自己打转儿,很是奇妙,明暗相见,层次有序,远看连绵起伏,近观姿态万千,就像一条龙一样。人们在登山下滑的时候啊,常常会觉得两肋生风,有飘飘欲仙般的感觉。史书上曾经记载,如果遇到天空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平沙静,这里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这就是敦煌八景中的“沙岭晴鸣”了。
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理解不了就用传说故事来解释,大概说:在过去,张果老骑着驴,驮着两袋子用作镇鬼的宝物——沙子,看此处的风景不错,过来看看。没想到被一个淘气的小孩把袋子扎漏了,毛驴受到惊吓,一边跑,沙子一边漏,结果就出现了这个沙山。这下子这里的鬼怪也被镇住了,它们发出呜呜的哭声是为忏悔自己罪过!
现在人结合着现在的实证科学也提出了几种解释:一、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就大如雷了;二、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就可能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轰轰隆隆的鸣响;三、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泄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声。
我想什么事情好像因由都是多方面的,都不会是一个缘由,在神话与科学之间往往不会是泾渭分明的,这就看朋友们是如果选择相信哪一个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在这里体会一番沙的鸣响之后,我们登上沙山,俯看下面,有一汪月牙形的泉水,静卧山底。我想当初次发现它的时候,任何人的心就会变得异常的温柔:大漠是阳刚的象征与展现,而这汪碧水确实如同小家碧玉一般,静静、娇柔的卧在那里,千万年来静静的望着沙山的风气沙涌!它是那么的安详与自在,拥揽着专治疑难杂症的铁背鱼和七星草,所以就被称为药泉了。
月牙泉面积13.2亩,长240米,宽39米,平均水深4.2米。这里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月牙泉在沙山环抱中静卧了几千年,却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下雨天不溢,大旱也不干涸,遇到烈风泉水不会被流沙淹没,地处戈壁泉水始终不浑浊,不能不说是天地的神奇造化。于是乎它也就有了天下沙漠第一泉的美誉。这“月牙晓澈”自然也成为敦煌八景之一。
我想在月牙泉边,仰望沙山;或者在沙山之顶俯看月牙圣泉都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不可能出现的“联袂”,此时就真实的展现在眼前。我想这就有着“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韵味:呆在这个温柔之地久了,要意识到还有那么多的荒漠般的阻碍在等待自己去克服,带着这份温柔的水汽上路,走过那望不到边际的荒漠,因为一份温馨的柔美作为后盾,那还会有什么艰难与险阻不能克服的!在沙山中在生命的荒漠中走累了的时候,远望着这池碧水,那份干涸的心,霎那间就会被这池温柔所滋润,经过了这份“加油”,尽管前方依旧是大漠,自己也有信心和决心走好以后的路。
在这里读懂了沙山与清泉的联袂,其实也从另外一方面读懂了人生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