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燕山,滔滔滦水,滋养着迁安这片锦绣乡土,也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前身大福影,就是广大民众喜听乐看的一朵奇葩。
大福影的产生缘于祈福,故称“福影”。大福影班经常活跃于长城口内外,又称“老边影”。迁安人性情豪爽、乐观、浪漫,精神家园中,早有陈奇遇菩萨让他“借影宣词,教化众生”的传说,还有牧羊童突发奇想,“羊皮造影,祈福纳祥”故事。人们从讲述传播这些美丽故事中,得到欢悦、抚慰、希冀与憧憬。在民间剪纸作画、借影诉唱活动悄然兴起。剪刻图形,大多是祈福纳祥、消灾避祸以及虫鸟禽兽、尊仙敬神。边剪刻边诉唱,逐步出现俩三人、三四人一伙,串乡入巷表演大影戏。演唱内容,多为劝人行善,酬神还原。明代许仲琳写出《封神演义》之后,主要演唱《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故事。有文字资料介绍,迁安籍影戏专家安心斋“精最初之大影”。
较有名气的福影,以迁安鸡鸣庄孔老三的影班为最著。孔家福影班,自孔纪义(1846-1930)担任箱主兴旺发达,父子三人同台演出。孔纪义去世后,由三子孔广生领班,除孔家兄弟还吸收本庄刘贵、胡各庄张稳等艺人参加。1956年,迁安县文教局曾对大福影进行抢救,指派皮影艺人梅汝凤、白金堂随孔老三福影班学唱大影。1958年后大福影班解散,老艺人年老过世,如今只有白金堂健在,大福影面临失传。
大福影影人高二尺二寸,数不足百,多以驴皮雕刻制成,少有拉力强的双层纸刻补充,雕簇粗放。但造型仿照真人,形象逼真。所骑坐骑,大多异兽。单体手腿能动,也有人兽连体。姜尚骑的是四不像,黄飞虎骑五色神牛,燃灯骑鹿,赵公明骑虎,观音、文殊、准提骑狮、象、吼,均为专用,互不借用。操纵技艺呆板,动作简单,双方对打,两个影人来回一碰,下场表示战败。
唱腔有哭腔、抬腔两种。抬腔全班齐唱,九腔十八调唱完为止。伴奏没有琴弦,只有大钹大铙,碰钟、双铃、云锣、木鱼。演出中掌钹者兼小双铃,大钹兼鼓。念不上韵,唱用本嗓。没有击节用的鼓板,由碰钟、小双铃引起。旋律近似和尚诵经。早期大影演出多在白天,借日光显影。胡各庄唱大影演员张稳一个人唱过《天官赐福》。影窗逐步发展到三尺高六尺长,用大马勺点七个捻油灯照明。
有文字资料介绍,迁安籍影戏专家安心斋“精最初之大影”。他写出《影戏小史》手定稿本,恐影剧之真意失传,于宣统二年(1910)九月将《影戏小史》赠与玉田人李脱尘,望子能将其公诸同好。此时,由大福影衍生发展起来的“小影”日趋兴旺,但大影之真意仍有遗存。
大福影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它的产生早于皮影。1956年春,迁安县文教局曾对大福影进行抢救,责成孔广生、张稳,重新组织大福影班。除经济上给予支持,并派白金堂、梅汝凤随班学唱大影。1957年唐山专署在昌黎举办影戏会演,孔广生大福影是本次唯一参演的大福影,孔广生荣获老艺人名誉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福影衍生的迁安皮影,曾呈现崛起与辉煌。在长城文化、滦河文化哺育下,迁安皮影界曾涌现出许多名家名匠,其中尤以出生在长城内外,燕山脚下的历景阳、李秀、赵紫阳最为有名,被称“影坛巨匠”,唱红冀东大地,长城内外,赞誉远播东三省以及韩国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