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原来诗作家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二、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一天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见桌子上有一首只写了两句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衰,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一看没说什么,只请苏东坡到黄州去看,一次大风过后苏东坡见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不禁目瞪口呆。原来黄州的菊花与别处不同。
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路过杭州青风岭,在一僧房墙上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高适写诗后就出巡去了。正好途经钱塘江,又时值月落。他仔细观察江水,只见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才发觉自己的诗写得不够确切。巡察回来他又来到僧房准备改诗。不料诗已被改好。和尚说:“有一官经过,读后称此诗佳矣,但”一“字不如”半“字,他改后便去了。”后来高适终于得知改诗人是:骆宾王,两人遂结为至交。
四、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到曲口游览。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喝着喝着,顿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下的诗:“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回到家里,他连忙铺好纸,连墨也来不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把刚才写的两句诗改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仅杜甫是这样,其他每一位文学大家都是这样。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仔细推敲、反覆锤炼,才会留下享誉千载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