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冲突的设定
自从在威尼斯影展的《赛德克.巴莱》首映过后,国内就对外媒或陆媒的影评风声鹤唳。只要有负面评价出现,马上就有人进行“护航”,媒体和网路辟了个乱枪打鸟的战场,毕竟电影根本还没上映,批评的、护航的,又有几人看过上下集的完整版?但碍于参展影片有长度限制,外媒所看的皆是剪辑过后的国际版。而综观本片最为外媒所诟病的,就是“残忍血腥”。
与世隔绝的高山林地、壮阔绝美的悬崖飞瀑,是他们的住所;自成一格的文化语言、虔诚原始的祖灵信仰,是他们心灵的依托;矫健的出猎、嘹亮的歌声、酣畅的舞宴,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是赛德克一族,“他们”也感觉似曾相识,是《与狼共舞》里的苏族?是《风中奇缘》里的印地安原住民?是《风之谷》里的小国寡民还是《阿凡达》里的纳美人?
对未知文化的接受度高低
似乎每个故事里的“被殖民者”都有一样的特色;当残忍暴虐的“殖民者”出现,被殖民者瞬间成为弱势,这时观众自然地对被殖民者激起了同情心。这些弱势彷佛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和平的守护者,让观众想起自己心中美好却早已遗失的一角,也对影片有了深刻的共鸣。
可是今天观众看到的是群茹毛饮血、骁勇好战、出草猎头连女人小孩也不放过的赛德克族,他们的文化与己知的文明有着极大差距,如此一来,还能引起在电影院几乎要站起来替纳美人声援的情绪和共鸣吗?换句话说,若那些未知的文化与人类已知的文明有着巨大断层,观众是否还能抱着宽容、理解、尊重的眼光去看待?
和平共存、以静制动的哲学?
不管是《与狼共舞》的舞拳、《风中奇缘》的宝嘉康蒂、《风之谷》的娜乌西卡还是《阿凡达》的奈蒂莉,她们总自诩为自然代言人似地追求和平,面对武力威胁也不愿反击只顾着祈祷,最后大自然便会以近乎“神迹”的方式制裁敌人,然后获得胜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哲学是他们的共通点,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易还手,“以静制动”总收得到成效,观众也乐在其中。
可是今天的观众却看到赛德克人以暴制暴,因为大自然及祖灵并不会大显神通,打几个雷或山猪发狂就把日本人赶出去;赛德克人烧杀掳掠,因为他们要发泄多年来被欺压的情绪;赛德克人对老幼妇孺照杀不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才能踏上彩虹桥与祖先欢聚。
不抱成见 接受历史、艺术、真实
或许得到负面的评价是可预期的,因为这并不符合他们观影前的预期。原本已经准备好要同情好弱势的一方,寻回那遗失的一角,没想到“原始”不等于美好,原始充斥着丑陋,而丑陋是和世俗相悖的“真实”,真实到让观者忍不住举起双手捂住双眼。于是许多人不晓得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因为他们不愿鼓吹帝国主义,却也不想认同残忍血腥的小小部落。毕竟多数人还是蜗居在文明里的伪善者。
魏德圣说:“那段历史不血腥、不野蛮?”放下所有的成见及预设立场,才能看见历史的原点及真相。若带着武装,就看不到历史所传达的反省空间。试问自己,若成为片子的主要角色,回到那个时空间,会做出跟他一样的决定吗?为什么?什么叫做野蛮,什么叫做文明,不重要了,人性才是这部片最重要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