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升庵簪花图》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列传》第八十中说他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殿试第一,成了状元。他是我国明代有名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画家。
《明史》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是个勤奋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才子,除2300余篇诗文外,杨慎的杂著多达 100余种。包括《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内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等等,按今天的算法,足足跨了十多个学科。有人做过统计,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慎赴滇后至明末,云南共有150余人写有著作260余种。杨慎还在云南培养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掀起了高质量,全方位的汉文化传播高潮,全国文坛中心甚至一度出现南移的现象。
杨慎从小胸怀大志,气魄不凡。他小时爱在新都县北门外一条河堰中洗澡,那儿是来往行人必经之地。
有一天,始康县令带着衙役、跟班路过此地,老百姓一听到锣声都纷纷回避、让路;一看见衙役、跟班高擎着的“肃静”、“回避”的大字木牌都跑得远远的。可杨升庵才不理他那一套哩,一个人脱得赤条条的照洗不误。县官远远地看着这个目无王法的毛孩子,早已火冒三丈,本想打他二百板子,但他在河里泡着不起来,莫非还要派人下河去抓他不成?抓不着不但板子打不成,反而会闹成笑话,不如想个办法,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于是,县官向跟班命令道:“去把这个目无王法的小东西的衣裤给我拿来!叫他在水里泡一天起不来。”跟班连忙去抱这个小孩的衣裤。一看,认得是珠市街的“小神童”杨升庵。他一边抱起衣裤一边向县官禀道:“报大老爷,这个小孩是我们县出名的‘小神童’,名叫杨升庵。”跟班一抱走衣裤,可急坏了河里的杨升庵。他早知道自己冒犯了县官的尊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来个破口痛骂:“县大老爷身为民之父母,哪有大白天抢人的道理!”县官一听觉得他虽然出言不逊,但还有几分文气。
走近一看,原来是个五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子,觉得犯不着和他一般见识,但听跟班说他是“小神童”,倒激起他的诗兴来了。忙令跟班把衣裤挂在道旁的古树上。县官叫道:“小孩!本大人不见你小人之怪,我这里有副对子,你能马上给对出来,我就还你衣裤。”“大人请出,我这里洗耳敬听!”小孩边说边笑,捧起一捧水来洗耳,县官口出一对:“千年古树为衣架。”孩子随口答道:“万里长江作澡盆!”县官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自惭地想道:“好一个‘万里长江作澡盆’!好气魄!好才华!真是‘小神童’!比起我出的上联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啊!”县官连忙整衣下轿,毕恭毕敬亲自奉还衣裤。
等杨升庵穿戴已毕,请他一同上轿,赴县衙做客。为此,县官大宴宾客三天,杨升庵成了最受人钦佩的座上嘉宾。
从此,“小神童”的美名更传遍了附近州县。杨升庵常去洗澡的堰头,也被老百姓取名叫“娃娃堰”。这就是现在新都北门外“娃娃堰”的来历。
杨慎才华超群,一生铁骨铮铮,爱憎分明,忌恶如仇,连皇帝他都不怕。因反对嘉靖皇帝为生父母上尊号,以“议大礼”罪被贬谪云南永昌(今保山)。在云南30多年间,他广泛活动于今天的保山、大理、昆明等地。其间,安宁也是他的久留之地。
安宁人对这位才高八斗、博赋五车且命运坎坷的状元郎表示出莫大的同情和尊重。原来安宁城官厢街头的遥岑楼,就是安宁父老乡亲特意为杨升庵来讲学、游赏备建的楼阁。杨升庵在安宁浴温泉,游曹溪寺、法华寺,译释《禹碑》,寻找并发现王仁求碑,饱览螳螂川沿岸的田园秀色,写出了许多歌颂安宁的诗文珍品。特别是他赞誉并总结出温泉水有“皓镜百尺,纤芥毕至”,“温凉适宜,四时可浴”,“掬之可饮,尤发名颜”等七大功效,是“仙家三危之露,佛地八功之水”所不如的“天下第一汤”,更是把安宁温泉水推到了极致的地位。
他在安宁兴办教育,收徒授业,为明代安宁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当时的名人丘月渚、杨墨池、张松年等人都师出杨门。他以诗文和学术会友,广交天下英豪。阿迷(今开远)的王廷表,昆明的胡廷禄,永昌(今保山)的张含,太和(今大理)的李元阳等当时的名人学士,纷纷来安宁与杨升庵进行诗文交流和学术切磋。其中王廷表一人就六次来安宁探望慰问并与他进行学术研究。安宁一时成了文人荟萃之地。
杨升庵曾漂泊来到澄江会友,相传有一天他访当地进士董云汉(字倬庵)不遇,于是独游凤翔寺,正逢住持禅僧准备写门联,他问禅僧道:“师尊认识倬庵?”禅僧回答:“倬庵是吾门生。”升庵大吃一惊,面前竟是一位进士的老师,急忙恭敬地说:“倬庵之师即是升庵之师,请师尊收下弟子!”这时禅僧也才知道在面前的是一位状元,立即迎进正殿,还亲自磨墨转请题联,升庵也不推辞,欣然同意,先踱步观赏着半山上殿阁参差,远眺寺门外高低排列着的山峦奇景,提起笔一挥而就写了如下一副楹联: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观画,
远山远列,近山近列,人在山上看山。
周围风光景物完全概括联中,人人读了赞叹不已,楹联经木雕贴金后,一直挂在凤翔寺门,可惜清同治年间岑毓英镇压杜文秀的义军时,火烧寺院,楹联也毁了。
杨升庵访当地的董西泉亦未遇,就同阿迷州(今开远)人布政使王钝庵游览抚仙湖,乘船沿海门河达星云湖。《游江川之澄江同王钝庵再柬董西泉三首》就是这时写的,描绘了明嘉靖时两湖的迷人风光,以及诗人流落异乡的内心苦楚: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抚仙湖西南方向,还有一个漂浮于万顷碧波中的孤山岛,该岛景色在元、明就有“冠南中”之称,岛上建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骚人墨客”往来“不可胜纪”。杨升庵也在此留下七绝:
秋动湖头怅断鸿,来无握手去匆匆,
酿成新法皆吾党,卸却浮名是彼佣。
一水萦盈人自远,万山超递月相同,
黄冠白衲堪逃世,珍重交情片纸中。
诗中抒发了诗人生活上的苦闷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曾收入康熙《澄江府志》中,流传至今。杨升庵还留旧城关圣宫楹联于澄江:
兄贤德,弟冀德,德兄德弟;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更是以杨慎的一首《临江仙》为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